烟草在线专稿 2013年,内乡烟叶整体规模、效益稳居全市第一,进位全省前列,余关乡成了全市烟叶生产第一乡。成绩背后,沉淀了内乡烟草人对近十万亩烟田的执着守望、浓缩了公司烟叶销售科科长李建文几十年如一日对“金叶梦”的追梦历程。34年来,李建文如老黄牛一般,围着内乡的烟叶转。他2008年当选为内乡县劳动模范;2011年又当选为南阳市劳动模范;多次被南阳市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他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演绎着平凡岗位上的不简单……
以点带面,亲力亲为,他让烟农看到希望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内乡烟叶种植技术层面几乎是一张白纸,烟农们习惯传统落后的种烟方式。那时候,风华正茂的李建文来到赵店乡任烟站站长,看到这些粗放种植习惯,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志要带着烟农科学种烟,集中连片种烟。
为打开群众的眼界和思路,他决心设立烟叶生产新技术示范田,为把先进适用技术落实在示范田,他在烟农家蹲点帮扶,一蹲就是个把月;为扶持示范户搞样板田,三伏天不分昼夜和群众奋战在烟田一线,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碗凉水。赵店乡大峪村的吴天海对李建文记忆犹新。他难忘,患有心脏病的李建文在高温下持续工作了8个小时后,在他家烟田里一头栽倒在地的场景。急救治疗后,李建文又迫不及待地回到烟田里,吴天海心有余悸,劝他悠着点来,李建文却笑着说:“不把样板田搞成,不把新技术落实到位,老天爷不会收留我。”
为伊消得人憔悴,换得烟海碧连天。“拼命三郎”李建文成功了,他呕心沥血种植的500亩标准新技术示范田,亩均纯效益突破2000元大关,比老传统种植的烟田每亩多收入1000以上,这可是内乡县烟叶史上破天荒的纪录。在李建文的示范田带动下,赵店乡第二年发展烟叶面积1.2万亩,全部都用上了建文传授的种烟先进使用技术,先后有400多户贫困烟农当年就成了“万元户”一举脱贫,并成为当地种烟能手。很快,群众给他编了个顺口溜:“建文是个烟专家,种烟技术顶呱呱,种的烟叶赛黄金,成沓的钞票哗啦啦。”因工作需要,李建文被调到县公司工作,走的那天,闻讯而来的群众挤满了烟站大院,他们含着热泪,舍不得这个在自家烟田里晒黑的小伙子,他们拉着建文的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这娃真好哇!”“啥时候有空多到咱们烟地来转转!”
而今,在建文同志和全体烟叶战线同志们的努力下,在生产新技术不断推广落实下,内乡烟草飞速发展,一跃成为河南省烟叶生产大县,2013年烟农亩均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烟叶一项产业财税收入突破9000万元,给内乡财政贡献份额占到四分之一,社会综合效益达到了2.6亿元。内乡烟草逐步实现了富县富民的“金叶梦”。
分等定级、质量控制,他让政府烟农企业满意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好烟叶的生产质量,无论是烟田选择、烟苗培育,还是施肥、烘烤,李建文跟烟农们心贴心探讨种植经验,直到有了可行措施为止。近年来,为解决冰雹对烟叶生产的危害,经过各方调研论证,他大胆提出了构建防雹体系的建议,很快得到公司和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如今建立的3个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人工防雹和增雨每年都为烟叶生产服务,降低了烟农种烟奉献,为烟叶丰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烟叶的分等定级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关键性环节,走马上任公司烟叶科长后,李建文更觉责任重大。每到烟叶收购季节,烟田和烟站就成了他的常驻点,抽样、质检、纯度、合格率……程序一个都不能少,一把一把的检验,一包一包地分析定级,李建文对待烟叶如新生婴儿一般细心,严把质量关、不合格的烟叶坚决降级、坚决不收“人情烟”、从不吃拿卡要,以此确保全县烟叶的平稳等级收购。
提升品质,走向全国,他让公司再塑辉煌
近年来,内乡烟草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已成为了上海烟草集团、湖北中烟公司、吉林中烟公司、河南中烟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的优质烟原料基地。特别是以“黄金叶”为主打品牌的师岗烟叶基地单元已成为全省第二大供应商;以“中华”名牌烟为主要原料配方的内乡烟叶享誉全国。
随着全国工商合作建立基地单元的改革,李建文紧抓机遇,把真功做在向外拓展业务和为企业诚信服务上,大胆采取“看菜下锅”的订单生产模式。每到销售季节,他都会亲自联系客户、装箱备车出马,北上吉林,南下上海,只要有订单有市场,不论天南海北,不论刮风下雨、寒雪冰霜,他都义无反顾地奔波在第一线,准时把最合适的原料、最好的服务、最好的信誉送给企业。
2007年大雪封天,李建文得知上海烟厂中华烟急需内乡烟草配料,不顾感冒高烧,毅然带领车队顶着严寒,走上了艰难的送货征程,当原料准时送到上海时,他却因高烧引发心脏病,昏迷在了车箱里,要不是抢救及时,李建文差点丢掉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