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汉语,可以进厂里学;吃不完的菜,可以带进厂里卖;周末小孩没人照顾,可以进厂里的托管班;身负残疾,一样稳定就业……近日,笔者走进四川凉山、宜宾几个复烤厂,记录川烟人面对贫困封闭、文化教育缺失、儿童看管、就业困难等问题,用责任写好“爱”的篇章。
幸福课堂,告别“红手印”
“我有一个愿望,希望大家都会写自己名字,会说汉话。”杨日歪莫是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德昌复烤厂“幸福课堂”的第一批志愿者老师。自2014年进入复烤厂工作,通过厂里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第二年她就当上选叶组组长,并在2017年成为志愿者老师,常常在课堂上“双语教学”,教会其他彝族农民工识字、写字。德昌复烤厂整选车间现有工人600余人,其中彝族工人占90%。最近几年,很多人从大山中迁进城,由于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不会写汉字、交流也困难,就业务工面临不少阻碍。像杨日歪莫能读到初中毕业,已经是很难得。
“最早的幸福课堂以培养内训师为主,通过一对一、老带新帮扶,让彝族骨干发挥特长,既当‘内训师’,又当‘翻译官’。”整选车间主任李明文说,一开始,很多彝族工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一张签字表上全是按红手印;车间烟叶分类标识牌也不认识,常常把烟叶等级搞错,影响了计件工资收入。在培养起近10位素质较高的内训师后,“幸福课堂”针对彝族农民工,从最简单的一笔一画、写字识字开始,逐步拓展到烟叶技能培训、种养殖经验分享、法律法规、民族团结等,在提升技能、增加收入的同时,引导他们学礼懂法,养成良好的文明举止,树立勤劳致富理念。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幸福课堂”已开展各类培训达500余次,培训人员近2000余人,帮助近500人脱盲,整选车间工人月均收入在2500元以上。“女儿的作业签得来家长名字了;和他人交流更加开朗自信了;学会种水果了,又增加一笔收入……”很多彝族农民工向杨日歪莫谈起“幸福课堂”的改变,他们还想多学习,继续提升。
四川凉山有一句老话“娶个好老婆、幸福三代人”,在复烤厂工作的大多是农村妇女,提高她们的工作、生活能力,对建设“幸福小家、和谐大家”尤为重要。“要把幸福课堂继续办下去,办成传递党和国家声音的阵地,让广大的群众了解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脱贫奔康的做法。”德昌复烤厂支部书记、厂长朱涛说。
爱心市场,兼职做“菜农”
“雷梅24元、常林芬30元、刘元英37元……”10月28日,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会理复烤厂整选车间小组长李申梅一边核对微信收款,一边在小本子上记下工友的卖菜收入。“我手机绑定了微信、支付宝,方便买卖交易,工友们信任,让我代收。我现在还是兼职‘菜农’。”“爱心市场”有大米、菜籽油、青菜、黄南瓜、鸡蛋……菜品种类非常丰富,全都是厂里工人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过去农户种三四亩蔬菜,只能下班后带去菜市场卖,但下午买菜人员不多、卖不起价;卖不掉也没辙,无法保存只能烂在家里。”李申梅介绍,所在的整选车间有700多人,80%的人家里都从事农业种养殖,在厂里上班一定程度上耽误了他们卖农产品赚钱;另一方面,会理复烤厂离县城七八公里,一些员工每天下班回家都晚上六七点了,再去菜市场已经买不了新鲜蔬菜。“从2018烤季开始,我们积极整合资源,搭建了‘爱心市场’这个平台,帮助工人销售农副产品,增加家庭收入。”会理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熊高云说。
“爱心市场”上的农副产品与当地菜市场价格相近,且绿色、新鲜、品质好,常常头一天在微信群里发布出来,大家就提前下单、争相订购;第二天实在没有卖完的,厂里食堂也会买下这些农副产品,减少工人又拿到菜市场售卖的时间,减轻他们负担。自“爱心市场”开市以来,已累计销售各类蔬菜6860斤,大米5730斤,蛋类3660个,家禽483只,核桃1940斤,交易总额约105300元。“‘爱心市场’解决了我们工人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在这里买菜。”李申梅说,复烤厂会提前收集大家的出售和购买意向,每天提供半个小时的工间交易时间,既能卖出去东西,又不耽误工作。
周末托管班,既“养家”又“顾家”
10月31日,9岁的刘国玲小朋友又来到周末托管班,盼来了一周一次的美术课。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会东复烤厂每到周末都开设有“童有所依”周末托管班,着力解决农民工周末无暇照看孩童的难题。
据调查,复烤厂的选叶工绝大部分为在县城带孩子读书的妇女。“以前周末我都不得不请假在家带娃,丈夫在外打工,小孩一个人在家又不放心。”整选车间质检小组工人范绍宨,既不愿意放弃一份不错的收入,又受限于无人看管孩子,心中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
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会东复烤厂利用自有资源,开设了周末托管班,党员干部职工踊跃报名,利用自己的特长担任志愿老师,让孩子们周末在厂里愉快地学习生活;让家长安心工作,为梦想而奋斗。“我们会根据孩童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开设国学、爱国主义教育、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安全知识等课程,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和特长培育。”托管班志愿老师、物流管理科科长李燕说。
6岁的赵泽贞小朋友不仅喜欢来厂里学习,还喜欢吃这里的番茄炒蛋、土豆丝和小点心。为了加强营养,也考虑到劳务工家庭经济状况,厂里为每名小孩提供免费的午餐、小点心和新鲜水果。“现在厂里有人教他们做作业,管得比我们还全面。孩子不仅学知识,还感受到家长的辛苦,学会了尊重、感恩与理解。”范绍宨说,她也会努力工作来回馈复烤厂的关心。
自2017年9月开办以来,会东复烤厂共托管6岁到12岁的孩童3756人次,周末平均每天36人,最高峰时达到60多人;共投入5万余元用于购置教学用具和学习用具,为孩童提供餐食,以及文体活动奖励支出。“作为民族地区的烟草企业,我们始终谨记行业的责任和担当,努力为百姓脱贫奔康多作贡献。”会东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孙德福说。
特殊关怀,温暖的“新家”
11月1日一大早,张玉菊乘坐厂车从“选叶工之家”直达宜宾复烤厂厂区,进入车间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还是熟悉的岗位,只是面对不同的环境。
2019年,为落实中央和行业去产能要求,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关闭了泸州复烤厂,将川南烟叶集中至宜宾复烤厂加工。在原泸州复烤厂做了8年选叶工的张玉菊陷入了两难。“放弃选叶工作,这个年龄找其他工作不现实;继续到宜宾复烤厂选叶,人生地不熟,吃住问题如何解决?”张玉菊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到了宜宾复烤厂后,她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厂里‘吃住行’全包,我基本没开销;对于我们这样的外来户,工位安排、回家探亲上还有特别照顾,心里很踏实。”伴随着两厂合并、加工量增加以及用工单价上调,张玉菊每个月的计件工资上涨了七八百元。
为了让农民工工作安心、舒心、暖心,宜宾复烤厂利用老厂区旧房改造,搭建起“选叶工之家”集体宿舍,开设“爱心窗口”,提供代买代卖代办服务,解决边远山区、异地务工人员住宿、就餐、生活等问题,帮助他们融入企业大家庭。
罗健2013年来到宜宾复烤厂,至今已有七个年头。他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手脚留下残疾、智力也有一定问题,找工作时四处碰壁。为此,厂里启动了绿色通道,提供劳动强度低、操作简单的就业岗位。现在罗健与父母都在厂里上班,全家月收入超过1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在把老家的土坯房改建成楼房。“我们结合复烤企业特点,以用工就业帮助困难劳动力端稳饭碗,让他们通过劳动过上有尊严、有幸福感的生活。”宜宾复烤厂党支部书记、厂长郑庆说。
像罗健这样的特殊群体还有30人,宜宾复烤厂坚持把就业岗位留给这些最需要的人,把工厂车间打造成为扶贫阵地、梦想家园。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四川烟叶复烤公司共招收农民工2.5万余人次,为其创收近4亿元。“着眼稳就业保民生,真正做好服务和支持。”四川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桂冬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