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军在烟田开展试验。 图片由本人提供
人物简介
王春军,高级农艺师,黑龙江省烟草公司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育种研究室主任兼宾西试验场场长、安全管理负责人。自2002年以来,他一直从事烟草育种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王春军先后培育出“龙江981”等5个烟草新品种,改变了黑龙江烟区品种单一化局面;其选育与推广的“龙江981”品种,获得201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10月28日,黑龙江省烟草公司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宾西试验场三号分级室里,一个目光炯炯的中年人正拿着一把烤后烟叶,跟同事讨论各个品系的烤后质量。
他就是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育种室主任王春军。
十多年来,王春军专注于烟草育种事业,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培育出5个烟草新品种,改变了黑龙江烟区品种单一化局面,其中“龙江981”获得2018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今年9月,王春军又获得了烟草行业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每一项育种成果和荣誉的背后,都饱含着这位育种专家对行业、对烟农的一片深情。
育种,化不可能为可能
“你看看,这花叶病这么厉害。我这几十亩烟叶,因为这花叶病少收入不少钱啊!”十几年前的一次下乡调研中,王春军遇到了愁容满面的烟农张英文。
张英文跟王春军是老相熟。工作后的王春军,每年都会到全省各地烟田开展调研。为了做好育种工作,他很多时候都奔波在田间地头,获取品种表现的第一手资料。“天天地头晃,晒得黑又亮。”育种工作者常常这样形容自己。
那次调研回来,张英文的话一直萦绕在王春军的心头。
当时黑龙江烟区的主栽品种是“龙江911”,总体表现不错,但由于品种过于单一,也凸显出花叶病发病较重、烟叶长势弱、施肥过量后容易出现青筋青痕等问题。烟农在这方面的意见非常集中。
能不能选育出更适合黑龙江烟区种植的品种?
说干就干,王春军与同事们一起选配杂交组合,对“龙江911”进行定向改良。
从确定选育目标开始,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大概需要10年时间。从选配杂交组合到试验材料选择,从性状指标鉴定到品种区域种植试验,王春军记不清他跟同事们失败了多少次。
烟草育种周期长、工作内容复杂繁多,从育苗开始直至采收烘烤结束,整个生产季节都要全程观察选择。在王春军看来,失败的次数越多,离成功的目标也就越近。遇到“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大家就会积极发扬化不可能为可能的精神。
“我们育种人就是要选育出让烟农满意的种子。”为了这,王春军什么苦都吃得,什么累都受得。
“培育‘龙江981’,主要是突破‘龙江911’易感花叶病、抗性差、青痕重的缺点,在抗性选择和提高外观质量上做改善。试验方法就是多年多点,两三年一个周期在各个产区布点,看外观质量,然后不断调整。我们通常会先育出一批后代材料,然后从中选出七八个,再从这七八个里选两三个。就这样,一步步把试验做下去,工作量非常大。大家下的都是笨功夫,常规育种就需要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王春军说。
2012年,“龙江981”通过审定,现在已在黑龙江烟区累计推广种植130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龙江981”之后,王春军又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龙江925”“龙江986”“龙烟101”等品种,解决了黑龙江烟区品种单一和主栽品种抗性不强问题,有效改善了烟叶结构和品质。
试验场建设,勇挑重担立标杆
2002年,王春军大学一毕业就来到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工作。作为新人,他跟随所里老一辈育种专家每年都到海南南繁基地育种,学到了很多本领。
王春军喜欢钻研,所里交给他的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很快,他就成长为技术骨干。2011年,他开始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育种室副主任、主任,现在是育种室主任兼宾西试验场场长。
2016年,按照上级要求,牡丹江烟草科学研究所整体搬迁至哈尔滨,在宾县永和乡建设试验基地。所里人手少,试验场建设的重担落到了王春军的肩上。
在试验场建设的三年时间里,王春军从没休过节假日。人少活多责任重,他几乎“长在了工地上”。
“试验场就是我们科研人的公共试验平台,是我们的主战场,必须把它建设好、管理好。”王春军说。
干工作,王春军不仅敢于担当作为,更善于创新。
2019年春天,因连续降水,试验基地积水严重,马上就要整地起垄,大型机械无法进场作业。王春军仔细观察后,发现把培土机改成起垄机,利用小型拖拉机附带培土机,就能进场作业。这一个小小的改变,让春季移栽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这些年,王春军坚守科研岗位,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全所技术人员树立了标杆。
眼下,为更好地适应机械化采收要求,王春军和他的团队又开始选育“集中落黄”新品种。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