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江连强在田间查看七星瓢虫放飞情况。 周鹏摄
“我们在评价七星瓢虫防治效果时,要重点调查并计算烟株上蚜虫的减退率。同时,要对防治前后烟蚜种群数量进行对比。”8月3日一早,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哈哈河坝万亩优质烟叶连片种植区里,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烟叶科副科长黎昌明一边向技术人员讲解七星瓢虫防治烟蚜效果调查方法,一边进行现场演示。
8月的凉山烟区,烟叶长势旺盛,微风吹来,烟田里泛起阵阵绿波。作为四川最大的烟叶产区,凉山烟区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烟叶损失占总量的5%左右。为有效防控烟叶虫害,提高烟叶生产安全性,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近年来在全州范围内持续加大黄板、杀虫灯、食诱剂、烟蚜茧蜂、七星瓢虫防治虫害技术的推广力度,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烟叶品牌。
“作为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黄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等技术在绿色烟叶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凉山州局(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王勇介绍说,“但在凉山烟区,由于各产烟县市气候存在差异,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存在扩繁周期较长、扩繁效率不高等问题。2016年,我们在全面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引入七星瓢虫防治烟蚜技术,并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通过近五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目前七星瓢虫防治烟蚜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为构建烟叶生产绿色屏障增添了新手段。”
七星瓢虫在凉山当地俗称“花大姐”,是农林业中多种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为确保七星瓢虫防治烟蚜技术在全州烟区得到更大范围推广,今年以来,凉山州局(公司)先后在西昌、冕宁、会理等烟区建设了3处瓢虫繁育基地。仅冕宁县瓢虫繁育基地就设置有繁育架92套、养虫笼720个,具备蚕豆种植、蚜虫繁育、瓢虫种虫繁育和瓢虫扩繁四大功能,可繁育七星瓢虫卵卡10万个,折合卵量150万粒;繁育成虫10万余只。
“寄主作物易培育,生长快;可利用现有设施繁殖瓢虫,成本低;瓢虫存活时间更长,捕食量大;瓢虫对烟叶适应性强,便于应用;瓢虫捕食范围广,可更好惠及大农业作物。”在王勇看来,七星瓢虫防治烟蚜技术更符合凉山烟区的实际,也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今年,烟草公司共在我们这个片区放了6300个虫卵卡、成虫5000只左右。这些‘花大姐’不仅能吃烟株上的烟蚜,还能消灭石榴等农作物上的害虫,是我们农民的好帮手。”说起七星瓢虫,会理县南阁惠民烟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蒋成军赞不绝口。
据介绍,七星瓢虫的主要寄主为蚕豆,从出苗到接蚜只需要10~12天;其饲养和繁殖均可利用闲置期烤房,每间烤房可单批次扩繁瓢虫成虫1.5万~1.8万只。
作为负责该项目实施的技术人员,江连强有着更为专业的解读——七星瓢虫室内繁育时间在20天左右,成虫在大田的寿命60天以上,每只瓢虫每天可捕食80头以上的烟蚜,一生可捕食烟蚜5000头以上;不仅能捕食烟株上的蚜虫,还能为大农业服务,捕食多种害虫的低龄幼虫和卵。
据统计,今年凉山州局(公司)累计在会理、会东等10个产烟县市释放虫卵330万粒、成虫40万只,防治面积30万亩。
“从全州的总体情况来看,防治效果非常理想,达到了预期目的。”王勇说,有了“花大姐”的助力,凉山烟叶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更加丰富,“山地原生态”烟叶特色也将进一步彰显。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