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 2015年,河南平顶山市烟叶生产工作紧紧围绕河南省局(公司)“两上两深化”和“两稳两提升”的总体要求,以“质量信誉深化年”活动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信誉为核心,优化种植布局,优化关键技术,创新工作机制,烟叶生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市共收购烟叶33万担,其中上等烟比例达到61.6%,创历史最好水平。
优化种植布局,发展优质烟叶产业聚集区
2015年,平顶山市烟叶面积落实以稳定种植规模为基础,加大布局优化调整,把烟叶种植向光、热、水、土最适宜的区域转移,向现代化的职业烟农转移,进一步提高了烟叶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种植水平,表现为“三个明显提升”,实现了烟叶种植的集中、集聚、集约,边际收益递增。
烟叶种植聚集度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以郏县的茨芭、薛店、渣元、堂街、李口、安良,汝州市的王寨、焦村、夏店,宝丰县的石桥、赵庄、肖旗,叶县的夏李、龙泉、洪庄杨等乡镇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带。2015年落实种烟面积11.7万亩,种烟乡镇58个,种烟村544个,种烟农户3081户。发展5000亩以上种烟乡镇7个,面积5.3万亩,占总面积的45.3%,其中万亩乡镇1个,面积1.05万亩。
烟农种植规模明显提升,烟农规模效益增加。2015年户均规模38亩,比2014年提高10亩。其中种植专业户2198户,种植面积7.2万亩,占总面积的61.7%;家庭农场240户,种植面积4.1万亩,占总面积的35.04%;10亩以下传统种植户643户,种植面积0.4万亩,占总面积的3.25%。
烟田集中连片度明显提升。利于烟田大规模机械化操作,更易于作业标准和作业质量的一致和作业水平的提升。100亩以上连片面积6.7万亩,占总面积的56.84%,其中100~500亩连片面积4.1万亩,占总面积的35.13%;500~1000亩连片面积0.96万亩,占总面积的8.2%;1000亩以上连片11个,面积1.6万亩,占总面积的13.5%。
优化种植技术,提升烟叶质量水平
优化品种布局。加大豫烟系列新品种豫烟6号、豫烟7号、豫烟10号和K326品种的推广力度,2015年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改善了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同时,重视总结提炼相配套的关键生产技术,形成标准明确、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筛选出了适应平顶山种植的、浓香型特色突出的新品种。
优化烟叶群体结构。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亩移栽密度不低于1100株;要求在盛花期打顶,杜绝现蕾初期打顶,适当增加留叶数,每株留叶数20~24片;及早优化掉下部不适用鲜烟3~4片,推广上部六片叶一次性成熟采收技术1万亩,烟叶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田间小环境更加适宜烟叶生长发育。
优化施肥结构。控制氮肥用量,提高了钾肥、有机肥用量,注重微量元素的施用,禁施含氯肥料。氮肥用量普遍比原来减少15%~20%,硫酸钾亩用量由20公斤提高到25公斤,硝酸钾由5公斤提高到7~10公斤,亩施饼肥30公斤,千亩方及示范方增施黄腐酸钾、氨基酸植物蛋白肥和重钙,做到平衡施肥,解决了烟叶氮肥过剩、营养不均衡的问题。
优化施肥方法。对全市重点烟田化验土样350个,制订分户、分地块的差异化施肥方案,送肥到地头,连片烟方基肥采用搅拌机统一混配,施肥量精算到垄,专业队统一施肥,包村技术员全程监督指导,做到精准施肥;改进施肥方法,硫酸钾分3次施入,起垄时40%基施,30%团棵期追施,30%平顶前追施,提高钾肥利用率,提高了烟叶钾含量。
优化病虫害防治方法。改变“轻防重治”、“少生物多药物”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2015年病虫害防治着重预防和生物防治,全面实施冬防,采取冬深耕、冬灌等措施防治地下害虫,消灭越冬虫源。对烟蚜、烟粉虱等使用航空植保飞机进行全面统防统治,在烟田周围蔬菜大棚、育苗大棚悬挂黄板或LED灭虫灯进行诱杀,烟苗运输过程中全程覆盖防虫网,建立烟蚜茧蜂繁育基地,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优化采收烘烤模式。实行工位制专业化操作,将采烤过程细化为“田间采收、鲜烟运输、鲜烟分级、绑烟装炕、专业烘烤”五道工序,培养技术精良的专业化工人,实现作业精细化、标准化,作业质量明显提升;推行“示范炕炕把负责制”,雇用烘烤技术好、经验丰富的炕把为示范炕负责人,负责整个炕房群烘烤技术指导,烟草公司给予500~1000元/月的补助,带动了整体烘烤水平的提升。
创新管理举措,提升基层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改革。加强基层烟站重组整合,按照国家局5万担设一个中心站的要求,进一步整合烟站布局,调整交流基层人员,加强作风转变,提升工作水平。全市47个烟站优化整合为37个,烟站站长、在同一烟站工作年满三年或在本乡(镇)的烟站人员必须异地交流,交流人员583人,解决了“人情烟”、“面子烟”现象。
狠抓三级示范田建设。经理、科长(站长)、职工层层建立责任田,打造烟叶生产从上到下人人有责、齐抓共管、联动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全市共建设站长以上示范田100块,面积18428亩,体现了一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发挥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依托电信传输系统和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借助计算机、手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对500亩以上烟叶大方建立监控信息系统和管理平台,全程监控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到位率,提高烟叶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工业企业对基地单元的可视可控可对话。为烟叶技术员配备“烟务通”手机,加强对烟叶生产技术员的考勤、定位、管理和考核,实现实时监控、实时检查。在千亩以上烟田大方建设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室,配备工作生活设施、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监控系统操作平台等设施设备,真正做到服务烟农到田间、到地头。
实施烟叶收购全过程监控。改变粗放的收购模式,实施“阳光收购、精细收购”,市公司成立“4+2”工作组,即2个执纪执规组、4个收购现场规范管理组,对收购现场进行不间断巡回监督检查,收购氛围和收购质量明显提升。另外,成立了收购规范督导组、信息管理监控组、市场监管组,24小时全覆盖对收购工作进行监控、监督、检查,重拳打击违法违规现象。
健全烟叶从业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奖励机制,实行四级考核,对烟叶工作业绩完成好的分公司、烟站烟叶从业人员在工资薪酬、政治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激励,充分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烟农的考核与下年计划分配与物资扶持挂钩,提高了烟农执行技术措施的标准和到位率。
健全多方协同机制,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深化政企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与郏县人民政府签订烟叶产业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明晰了政府在土地流转、布局调整、氯离子控制、烟水烟路配套、农业灾害补贴、政策支撑、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责任,发挥政府在烟叶生产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共同关注、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烟叶产业发展氛围。
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上海烟草集团、清华大学、中科院程度信息研究所、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许昌烟草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等工业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先进技术集成、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破解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
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市公司技术中心引进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生2人,配备连续流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设备53台(套),与对口企业、技术依托单位密切合作,2015年承担科研项目38项,其中国家局、省局、工业企业、大专院校项目29项,针对平顶山市烟叶“特色弱化、单叶重高、氯离子含量高”等问题,积极开展“水肥药一体化”、“无公害生态烟”、“生物防治技术”、“降氯专项行动”等重点科研项目攻关,进一步提升了烟叶科技含量,提高了优质原料保障水平。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以“生态烟草、科技烟草、循环烟草、责任烟草”为理念,以“特色、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在市公司技术中心所在地李口镇白龙庙村建设了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科学布局“一个中心、一个合作社、三个示范区”(即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古德利夫烟草合作社、烟叶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烟叶清洁能源烘烤示范区、烟草生态循环示范区),着力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组织模式创新、减工降本增效等试验示范推广,奋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