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专家在挑选烟叶。
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2015年,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实施质量强牌战略,坚持问题导向、细节入手,关注工作过程质量、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夯实“精、准、严、细”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打造“黄山”品牌“匠心工程”,为第三次创业打牢坚实基础。如此,才有了对一片叶、一条线、一根链的思考和探索……
烟叶,对卷烟品牌来说,至关重要。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深入挖掘产品香型,将“焦甜香”作为“黄山”品牌主打特色后,原料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从烟田到车间,这段路如何走?
安徽中烟的答案是:发挥烟叶特色,实现特色原料对“黄山”品牌的支撑作用。
触角前移 凸显品牌特色
生态决定品质。
这一点,在安徽皖南烟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白鹭田间飞、蛙声耳边绕,烟雨氤氲中的皖南,宛若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特殊的水、土、光、热,造就了皖南“焦甜香”烟叶。
但,在这十里不同风的皖南,烟叶的特色彰显并不相同,有的“焦”多一些,有的“甜”更凸显。针对这一问题,安徽中烟首先要摸清适合自己、可以充分发挥特色的烟叶生产区在哪里。
通过多年来连续对核心农户以及不同区域烟叶品质的跟踪,他们逐步画出了好用、适用的“焦甜香”烟叶生产区地图,并以村为单位,确定了30个精品原料调拨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建立了基地单元。
“烟叶在生长过程中,品质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安徽中烟技术中心原料研究室主任姚忠达说,“抓好地块是基础,除此之外,还要有好的技术保障,才能得到心仪的那片‘叶’。”
每年植烟季开始前,安徽中烟与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会联合出台一份当年的《原料种植方案》,对当年所需烟叶的品质、烟叶种植过程中的技术保障方式等具体内容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安徽中烟触角前移,组建了一支技术队伍,深入田间,保障烟叶生产。
郭东锋就是这支技术队伍中的一员。他负责皖南地区的技术指导工作,一年里,他有一半多的时间都在皖南烟区。
“工作主要是指导烟农,确保各项技术要求落地。”郭东锋介绍说,“根据烟叶种植的不同阶段,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总结得失,调整下一步工作进度。”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安徽中烟还开展了特色技术服务,依托工商研合作平台,聘请行业内外知名科研院所专家,结合皖南烟叶生产的小生态特点,全面普查各生态区域的土壤状况,在不同田块采取“蛇形”“梅花形”“对角线”等方法取样,研究烟叶化学指标;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开展苗期病虫害防治、移栽现场培训、烘烤技术专业化培训,手把手指导烟农种出好烟。
此外,还有一种新模式,为烟叶品质保证又上了一把“安全锁”。
安徽中烟对各基地单元实行单收、单存、单调、单独标识,精准烟叶分选,配方人员在烟农筛选评价的基础上对烟叶重新进行评吸,并对精品烟叶逐片精选。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不同基地单元烟叶特色存在差异,根据之前掌握的情况,更利于各单元烟叶特色的突出,进而发挥烟叶长处、凸显品牌特色风格;其二,方便摸清烟农种植的烟叶品质,“能者上庸者下”,让懂技术、会管理的烟农进入示范种植农户行列。
目前,安徽中烟已在云南、贵州、四川等优质烟叶基地推广该“精品烟叶工程”做法。
一片叶,得以在田中滋润。
精细设计 保障品质稳定
安徽中烟技术中心的叶组配方实验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来自国内外不同产区、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1700多个烟叶样品。在这里,产品研究室配方工程师张李明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配比,使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种烟叶呈现出新的特色。可以说,叶组配方工序,就像是一只神奇的“魔术手”,让烟丝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品质优良的烟叶到手后,如何充分发挥特质,突出‘黄山’品牌的‘焦甜香’特性,是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抓住了‘设计’和‘稳定’两个关键词。”安徽中烟技术中心产品研发室主任牛勇介绍说。
设计,首先从“三纸一棒”开始。所谓“三纸一棒”,即盘纸、水松纸、成型纸、嘴棒。不同品牌的“三纸一棒”配合,会对卷烟的感官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烟碱、水分等指标的波动上。针对这个问题,技术中心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不同品类规格的搭配对指标的影响,寻找最佳搭配方案;另一方面,集合下属五家材料厂,对嘴棒吸阻稳定性开展研究,将合格标准由±260Pa调整为±100Pa,提升稳定性。
解决好“三纸一棒”的问题后,叶组配方层面的设计就可以正常开展了。根据产品不同特色,技术人员将浓香、清香、中间香型烟丝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如以“焦甜香”为特色的“黄山”(红方印)为例,要突出“焦甜香”,浓香型的烟叶占比要达到40%左右。
“就像是厨师炒菜,处理好主料和配料的关系,拿捏好火候,才能烹饪出珍馐佳肴。”牛勇笑着说。
通常,进入叶组配方的原料都必须是存放醇化三年的烟叶,但每年不同等级的原料都有一定存量,并不是取之不尽的。
要在叶组配方环节实现口感稳定,需从物料替代性入手,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填充物料的一对一替代。技术中心会对进入叶组配方的原料进行化学分析,在1700多种不同规格的原料中,本着资源可获得性、经济性等指标寻找合理的填充物料替代品。虽然烟叶特点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填充物料占比较小,细微差异可以忽略,不会影响品质的稳定性。二是主料烟缺失,替换或重新设计配方。如果占比较大的主料烟存量不足,比如叶组配方中某规格2011年生产的烟叶存量不足时,技术中心会选择同地区、同等级的2012年烟叶替换,再进行品吸和化学检验,确保品质稳定等。如果相邻年份生产的烟叶出现存量不足或者特性相差明显的情况,技术中心会利用另一种搭配,重新设计叶组配方,确保品质稳定等。
当然,叶组配方的重新设定较为困难。为了留足配方调整的时间,技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三个维护组,针对“黄山”皖系列产品、“黄山”非皖系列10元(含)以上产品、其他产品三种类别产品进行维护。每年年初,三个组都会提报烟叶原料年度需求计划,并在每个月制定细化的平衡方案,避免出现配方变更措手不及的情况,并负责对产品进行追踪分析,保证品质稳定。
“好烟叶对来说就像是珍贵的黄金,一点儿都不能浪费。不仅要有优质的原料,更需要具备精湛的‘厨艺’。”技术中心副主任徐迎波笑着说,“要把原料当成朋友,用真情实意去滋润它,只有这样,它才会回报你、回报产品。”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