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花开云岭,人勤地早。
“这是第一刀,往后每隔7天左右,会有第二刀、第三刀……”3月31日,伴随着清脆的“咔咔”声,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七星镇七星村育苗点,育苗专业户许文启指着托盘里剪齐的烟苗说。
许文启口中的“第一刀”,是指给新育烟苗第一次剪叶。作为高茎壮苗移栽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大田移栽前为幼苗剪叶不仅能使烟苗生长整齐,还可使茎杆长粗、根系发达,从而提高烟苗的抗逆性。
初剪后的烟苗,“身材”颀长,在微风下轻轻摇摆,生机盎然。
记者在育苗棚里观察到,每162株烟苗一个托盘,烟苗都漂浮在育苗棚内的营养液上;育苗棚外,几个女工正围在一台剪叶机前忙碌着——递苗、剪苗、打扫残叶,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
眼看着七星村育苗点烟苗剪叶顺利进行,作为技术指导的七星烟站副站长杨宗云心里轻松了一些。“顺利剪叶,说明控规模又往前迈出了一步。”他说。
2015年,云南烟叶生产既有“控”的压力,也有“稳”的要求,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要求将“控”与“稳”贯穿于烟叶生产全过程。虽然寻甸烟区种烟总体规模不大,却是反映云南烟叶整体工作的一面镜子。
春育一颗苗,秋收“万叶金”。
严控规模,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首先从种和苗上下功夫,而主阵地就在这育苗大棚里。
“育苗是控规模的第一道关口,不能忽视。”杨宗云说,育苗是烟叶生产的源头,必须确保供苗数量与合同签订数量保持一致,从源头上将“控”与“稳”的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云南省局(公司)和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要求,寻甸县局(分公司)规定各烟站烟用籽种管理必须由专人负责,坚决杜绝烟技员或育苗业主独立领取和使用烟籽。同时,明确籽种使用比例为每亩1.1袋,严防籽种外流。
卡死数字容易,但如何做到既确保移栽成活率达标,又避免烟苗过多给控规模带来“隐患”却是个技术活,间苗和剪叶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移栽前第一次剪叶时间把握非常重要,早了晚了都不行,弄不好会耽误移栽。”管理着近500多个育苗小棚、承担着为全村2500多亩烟田供苗任务的许文启丝毫不敢大意,每天一大早,他就把工人们叫到一起,反复叮嘱操作要领,确保剪叶万无一失。
而作为育苗指导,杨宗云则连续几天在七星村蹲点,每天详细观察棚内温度、湿度,对比天气情况,抢抓最佳剪叶节令。
烟站职工整天和烟农打交道,是控规模、稳生产的“前线”,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今天,我们已经预签完全镇所有的种烟合同。”寻甸县塘子烟站站长张连华告诉记者,烟站把“控规模”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3月10号开始,全站工作人员便分赴各植烟村组,落实烟叶种植收购合同。
张连华介绍,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寻甸县局(分公司)在全面推行电子合同和电子结算等先进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在移栽前多了一道“合同预签”环节,“预签情况会在村里公示,同时公司会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备案材料以及电话暗访等多种方式对预签情况进行监管,切实守住‘年度收购’这条红线。”
烟叶剪下来了,规模降下来了,烟农收入会不会也降下来?
“不会哩!知道棚里的烟苗是啥品种不?‘红花大金元’!这可是金元宝呀!”面对记者的疑问,快人快语的七星河村育苗工人许翠萍笑着说。
许翠萍不仅会育苗,还是种烟的一把好手。可就在几年前,这位“种烟好手”提起“红花大金元”还直摇头,“虫害多、烘烤难、青筋多,卖不出个好价钱……”
而如今,虽然自己的种烟面积由去年的10亩调整为9亩,但当改良后的新品“红花大金元”再回到烟田时,许翠萍连连点头称赞。
“品质好就能卖个好价钱,听说‘红大’价格比我们以前种的‘云烟87’高,另外还有补贴,算来算去,面积少了一点也不亏!”许翠萍说。
近年来,在烟叶“双控”政策影响下,寻甸县局(分公司)紧紧围绕“市场、质量、规范”的主线,主打市场牌、质量牌,大力推广“K326”、“红花大金元”等特色品种种植,不仅稳定了烟农收入,更稳住了人心。如今,“要种就种特色烟”已成为寻甸烟区烟农的共识。
采访结束时,太阳即将落山。只见七星育苗点旁的连片烟田里,机耕机新翻出的红土在夕阳照耀下闪着光芒。不久,烟农的新希望就会在这里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