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一片烟叶的三十年之旅

福建烟叶30年发展综述
2015年02月10日 来源:烟草在线摘自《福建烟草》 作者:文/江宇
A+ A

  烟草在线摘自《福建烟草》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青山碧水,钟灵毓秀,烟叶作物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福建烟叶规模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回顾30年发展历程,福建烟叶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特色培育,从技术创新、基础建设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在探索中不断前行,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点烟叶产区和特色烟叶产区,烟叶也成为闽西北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一片碧绿的烟叶,象征着几代烟草人执着与汗水的见证者,记录了福建烟叶30年的沧桑巨变。

  起步发展阶段:众志成城为烟忙

  1984年1月1日,随着“闽政(1983)综733号”文件的一纸落定,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正式挂牌成立。1984-1992八年间,福建烟叶起步发展之路正式开启,当年生长在闽西寥寥烟田里的那片烟叶,也踏上了它的30年之旅。

  据《福建省烟草志》中记载:“60-80年代初期,福建烟叶面积维持在10-20万亩,收购量在10-30万担”。在福建烟草成立的1984年,烟叶产量也仅34万担,无法满足省内烟厂的生产供应需要,还需从外省购买大量烟叶来补充,但福建烟叶的品质优良:有一次国家局烟叶主管部门的几个领导到福建龙岩考察后,当场开会决定,在永定开辟一个烟叶种植基地,由中国烟草总公司投资,每年计划产30万担烟叶,再全部收归总公司。这说明福建烟叶的质量在那时已全国领先。

  要增加烟叶产量,拓展烟区势在必行。当时,龙岩地区是福建省最早的主产烟区,虽然其他地区也有零星的种植,但都形不成规模。开拓烟区的步伐,最先迈向了三明宁化。

  “说到三明烟区的开发,厦门华美卷烟有限公司功不可没。”省局烟叶处原处长曾鸿棋告诉我们。1983年,华美卷烟有限公司成立后,四处找烟叶原料,积极考察省内各个潜在的烟区,并最终选定已有少量种植烟叶且品质很好的宁化县。

  经过省公司、华美公司、宁化县政府三方面共同协商,华美公司决定斥资100万,在宁化县计划开辟5万亩的烟叶种植基地,宁化烟区就这样逐渐红红火火的发展了起来。宁化县大规模种植烟叶成功后,三明的几个县都借鉴了宁化发展烟叶种植模式,整个三明烟区便逐步成型。

  在烟区起步发展的艰苦岁月中,“烟田就是第一车间”、“脚踩泥巴过日子”等一幕幕往事成为第一代创业者的特殊记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攻坚克难的勇气,成为闽烟人的传家宝。瞧,这片烟叶在宁化安远乡烟田里就记录下这么一段烟区拓展的艰难往事……

  “乡亲们啊,种烟好处多,农民增收入!增加购买力,商品进农家……”在80年代的宁化安远乡,那位当年还是乡党委书记的青年每晚总是不知劳累地在放映电影前,顶着冬夜寒风向前来看电影的百姓们宣传种烟好处,直到喉咙发炎了半个多月才停下。“当时不知劳累,只知道种烟成功了,底气就足了,至今我咽喉不畅就是当年落下的毛病。”现在已任省公司副总经理的揭柏林在回忆时说道。

  烟区拓展离不开辛勤耕耘,也离不开合理规划。福建历史上有烟叶种植传统的地区遍布6个地(市),但规模不等,种植分散、品种混乱,计划下达“雨露均沾”。三明种出成效后,各地烟叶种植更是一哄而上,争先要求增加种植计划。

  福建烟叶生产布局这盘棋该怎样下?为此,时任省局局长、经理姜成康多次亲自带队到全省各地调研,经过深思熟虑,他有了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目标。

  1989年底,时值福建烟草“八五规划”制定期间,时任省局计划处副处长江小平回忆道:“当时我负责福建烟草‘八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姜成康局长明确提出,要坚持烟叶种植‘重点发展、规模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八五规划’中确定龙岩、三明、南平为重点烟区,从计划、资金、农资肥料等方面给于‘政策倾斜’。事后,姜局长还亲自向省政府有关部门专题汇报,协调各地(市)政府,取得理解和支持。”

  于是,从1991年起,省局与省计委衔接计划下达时,其他地(市)的烟叶收购计划陆续取消,从此形成了三个重点烟区的发展格局。

  为了保障烟叶生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还有一个瓶颈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处理好烟叶产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福建烟草从1990年起,便适时提出了“稳定面积、改良品种、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方针,积极将烟叶生产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

  通过引进、示范和推广福建特色优良品种,普及营养袋假植育苗、单垄种植、地膜覆盖等栽培新技术,福建烟叶种植水平提升,质量大幅提高。烟叶产区开始配套建设挂杆复烤厂,到1992年,全省有经国家局批准的定点烟叶挂杆复烤厂8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烟叶起步的这段时期,福建省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烟叶生产扶持措施,提高了烟农种烟效益,这也极大地调动了烟农“多种烟,种好烟”的积极性。

  回望1984-1992年这段历史,雄关难行,但由于上级的正确领导,福建烟草人的众志成城,最终完成了福建烟叶的快速起步。据统计,我省烟叶收购从1984年的34万担起步并逐年增长,到1991年首次突破百万担大关,达到了102万担。

  波折起伏阶段:披荆斩棘不怕堆

  1993-1997年,福建烟叶生产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跌宕起伏。正被和煦阳光包围的这片烟叶,丝毫不觉自己将经受的挫折。

  “当时,福建烟叶生产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大起大落。”省局烟叶处原处长张仁椒回忆道,“第一次起伏是在1993年前后,福建烟叶收购实现第一个历史高峰,达178.4万担。当时全国烟草行业都在‘大抓烟叶’,烟叶生产出现明显过热倾向。”

  为了抑制了烟叶扩展的政府行为和过热的状态,在这次全国性烟叶生产总量超计划事件中,国务院要求对当年计划收购烤烟的税金全部上缴中央财政,对超计划或无计划交售的烤烟收购价下浮20%,福建烟叶生产逐渐开始向“以销定购、以购定产”的经营体制过渡。

  烟叶超产的影响并未立即消除。1994年,由于受粮食价格上涨,烟用物资涨价,种烟经济效益下降等原因的影响,加上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当年烟叶收购量仅62.08万担,比1993年减少116.3万担,烟叶种植面积大幅度萎缩。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这片烟叶在曲折中顽强生长的同时,也见证了福建烟叶在坎坷中不断发展。

  它见证了在福建烟草人孜孜不倦地探索下,“翠碧一号”逐渐从深山中走出来,并最后成为全国两大特色品种种之一。

  它见证了福建烟草对技术合作的高度重视,1996年邵武市成为中国烟草公司与美国菲莫公司开展优质烟叶生产技术合作试点,推动福建烟叶生产技术与国际接轨。

  它见证了福建烟草为调动烟农的积极性,制订全省烟叶生产目标考核奖励办法,更加重视抓好大乡、大村、大户和集中连片烟叶的适度规模种植,培养起一支支以种烟为主的烟农队伍。

  接下来的两年,烟叶产量逐年回升。

  ……

  欣欣向荣之下,季节依旧马更迭,枯荣仍然交替。由于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烟粮价比过高,全国超收超种局面再次愈演愈烈。1997年,全省烟也生产又和全国一样,第二次出现超计划种植,当年烤烟收购量达224万担,烟叶总量供大于求,产销失衡,库存大量积压。

  针对1997年全国严重超产的形势,国务院向各省下发文件要求控制烟叶产量。国家局开始实行紧缩政策,控制烟叶生产规模,提出“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方针。

  面对这次历史性转折,福建烟草主动落实“紧缩”政策,提出“限产、压库、提质、促销”工作思路:烟叶生产总量由1997-224万担下调到1998年的120万担以内,确保产销平衡,并将上等烟叶比例提高到35%以上。由于全省严格按照烟叶产购合同组织收购,并受到特大洪灾影响,1998年烟叶收购量下滑到93.4日万担。

  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福建烟草加快了烟叶生产实用技术的创新推广,从品种繁育、播种育苗到成熟采收、烘烤、分级每一个环节,抓好了新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了烟叶质量:

  ——抓好了良种繁育,重视品种筛选,加快烤烟品种更新换代。

  ——抓好了剪叶炼苗等技术推广。

  ——抓好了平衡施肥。做好烟株生长环境的改善和营养科学调节,重视N、P、K肥的合理配施和微肥的应用。

  ——抓好了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措施,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抓好了烘烤技改,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

  平稳增长阶段:奋发图强促发展

  在经历了90年代的波折起伏之后,1998-2004年间,福建烟草总结经验,加强烟叶计划和合同管理,努力提高烤烟质量,逐步实现烤烟供需总量的平衡,实现烟叶生产平稳增长。

  1998年以后,福建省烟叶生产按照“稳定规模、调整布局、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指导思想,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烟叶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实现了“控得住,稳得住”的局面。全省烟叶生产走上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道略。南平烟草更是抓住1998年全国烤烟市场低迷的机遇,扩大种植面积,快速发展。由此,全省三大烟区都跻身于全国30万担以上重点产烟区之列,齐头并进。

  烟叶加工也从传统的挂杆复烤向打叶复烤转变,适应卷烟工业的需要,龙岩金叶复烤有限公司、武夷烟叶有限公司、三明金叶复烤有限公司先后组建成立;到2003年,三家打叶复烤企业全面建成投产,同时逐步关闭挂杆复烤企业。

  从烟叶生产技术方面来看,2000年以后,全省通过建立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基地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