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信阳消息
“平淡中彰显出真实情怀,业绩中凸显出追求不凡”。2014年,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分公司烟叶生产收购服务部按照行业做“精”烟叶的总体要求,圆满完成烟叶种植和收购计划100%,烟农亩均收益提升40.8%,实现平桥烟叶“六个上水平”,建立精品示范园区5处,研发“烟用机械实用技术专利”3项,烟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年一次通过省、市局验收,强力打造了种植规模有发展、生产模式有创新、烟叶质量有特色、基础设施有体系、示范园区有亮点、整体形象上水平的烟叶发展新面貌。
一、力学不倦、努力提高为民服务素质。
首先让我们认识这支团队。
郭磊,46岁,是平桥区分公司烟叶生产收购服务部(以下简称“平桥烟叶服务部”)的主任,兼任基础办、创新办主任。一米八的个子,憨厚朴实的脸上写满了坚强与刚毅,辛勤耕耘烟叶生产收购一线二十余载,他用真心、真情谱写了一曲曲服务烟农的奉献之歌。
聂中伟,50岁左右,是平桥烟叶服务部的烟叶质量总检。三十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担当全区烟叶等级监测的重要职责,由于家里排行老二,在科室里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二哥”。
杨燕,34岁,是平桥烟叶服务部的农艺师,研究生学历,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瘦弱文静却散发着智慧的气息。
苏烁,28岁,在平桥烟叶服务部从事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靠着勤奋和毅力在烟草一线上顽强地奋斗着,用青春和热血将智慧播撒。
正是他们,用对事业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努力经营着平桥烟叶服务部这个团队。他们用平凡和汗水铸就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温暖和真情创造了感动,用智慧和团结造就了辉煌。
烟叶生产技术性强、环节多,历经冬耕、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分级、收购等环节,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烟叶生产工作,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服务烟叶生产,为此,他们积极打造一支学习型团队,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全程学习的新理念,营造“比着学、自觉学、努力学”的学习氛围。
自己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挤出时间,系统学习烟叶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烟叶烘烤等知识,不断汲取营养,进行自我充电。
集中学。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分析会等形式加强互动交流,组织技术员进行烟叶生产环节的理论培训和现场观摩,同时,邀请省内知名专家授课,使得每一位技术员熟练掌握烟叶生产每一环节技术,以便正确指导每一位烟农。
督促学。把学习纳入烟叶生产环节的考核,每年开展一次岗位大练兵,对烟叶生产队伍进行优化、筛选,通过日常观察、业务技能考核等方式,适时调整烟叶技术人员,把优秀的、合格的人员留在烟叶队伍,把不适合从事烟叶生产工作的人员调离,确保烟叶生产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通过以上举措,使团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切实打造出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素质高的专业队伍,为服务好基层和烟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证。
二、专精善思,着力增强持续创新意识。
1、善于钻研,研制新专利。烟田起垄质量不高、起垄施肥不均匀问题,是影响烟叶后期长势和烟农收入的症结所在。为此,作为服务部主任的郭磊在局长办公会上表决心要攻克烟田起垄质量不高的难关。有人说“人家农机专家都研究不出来,凭你们几个机械门外汉能行吗?”面对这些质疑,他们用行动作出回答。“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他们深入田间地头20余次,记录起垄机械数据60多页,认真观察机械运转情况,向烟农请教,找专家咨询,反复修改图纸25次,靠着这股钻劲,攻克了起垄技术难关,他们研究的“新型起垄机震压器”、“起垄机震压器”、“起垄施肥一体机传动机构”,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看到烟农轻松地操作改进后的机械,他们喜极而泣,在烟垄前欢呼雀跃。
2、勤于思考,收获新成果。他们积极参加烟叶生产领域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参与的《信阳烟草病虫害立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信阳烤烟应变采烤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别荣获河南省烟草公司2013年、2014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们开展的河南烟区烤烟密集烤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立项及研究,已通过省公司科技立项评审。
3、精于谋划,打造示范区。在行业严控规模、严守红线的形势下,他们在做“精”烟叶上想点子,想办法,着力在示范区建设上狠下功夫,在上一年度烟叶收购未结束就提前谋划烟叶生产示范区,经过密集调查,缜密研究,以“一线两带五园区”的精品示范园区规划成型,打造东、西大岗两带的5个精品示范区及肖王乡许岗村至肖王村1条精品线路,示范区内烟叶连片种植总面积达1255亩。市局(公司)苏永士局长(经理)多次深入示范园区进行调研,对示范园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借助省公司烟草研究所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共建查山乡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通过选取查山乡王老村示范区作为土地流转模式发展试点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土地转包、租赁、置换和土地入股等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化种植,大力普及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不断提高了规模化效益。2014年,5个示范区内实现烟叶收购总量3920担,烟农实现收入476.3万元,平均亩产量达156.2公斤,亩产值达3795元,其中肖王乡肖王村小张岗组示范区烟叶亩产量达192.5公斤,亩均收益达4160元,切实地提高了烟区规模化种烟的效益水平,赢得了烟农们的交口称赞。
三、励志笃行,倾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每到冬耕、育苗、移栽、大田管理、烘烤、分级、收购等关键环节,烟叶生产服务部全体人员便深入基层烟站,按照“三带四同”制度,即带伙食、带任务、带铺盖,与烟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全程服务辖区内烟农。
1、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烟农水平。
建立了手机飞信平台,把烟叶生产有关政策、生产技术、病虫害预测报信息及防治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等信息,通过短信形式发布给所有烟农、烟站职工及有关乡、村干部,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平。
定期与基层站点干部职工开谈心会、座谈会,心贴心了解基层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与实际困难,及时解决基层干部职工反映的问题。实行区-站(点)-技术员三级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公布服务电话,积极为烟农解难题、办实事,做到政策上正确引导,措施上认真落实,服务上细致入微,用真心、真诚的服务回报烟农、感恩烟农。
为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周期长、生产环节复杂中解放出来, 实现“减工、增效、提质”,让烟农轻松种烟,他们推行综合服务型烟农合作社,2014年全区组织了10户育苗专业户,实现了100%商品化漂浮育苗,分东西两片组织成立了2支机耕专业服务队,机械化起垄达到了100%。探索对龙井烘烤工场进行项目综合利用,烘烤专业化推进30%,实施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同时在5个示范园区内探索专业化采收,利用烘烤工场与育苗工场设施开展了系列增值经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烟叶生产条件
烟草种植的“气力”,来自农田的基础设施。围绕“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让烟农放心种烟”的目标,他们这个团队按照“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综合配套、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建设思路,及早着手规划建设和配套完善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
地处西大岗的查山乡王老村,属丘陵地带,地理结构复杂,多年没打出一口机井,遇到干旱时烟农吃水都成问题,更别提烟叶的抗旱保收了,这让烟叶服务部同志心急如焚,主任郭磊不顾酷暑炎热,多次深入该乡实地勘察,并多次请专家出谋划策.2014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大雨如注,郭磊带领专家前往查山测量、勘探,由于路滑,车子陷在路边的泥坑里,无论司机如何加油门,车子就是上不来。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候,眼前出现这样一幕,数十名烟农自发从家中赶来,他们齐喊号子,手推、肩扛,硬是把车拉出了泥坑,村民的衣服上、腿上溅满了泥水。郭磊刚要说感谢的话语,烟农却打断了他“郭主任,这么大的雨天,你们来这里帮俺们打井,俺们打心里感激你们”。
有志者事竟成,他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打出了一口救命的机井,感动了全村人。机井出水的那一刻,烟农手捧甘泉笑开了花。
为了烟区健康发展,经过他们论证、规划,自200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3832万元,累计建设烟水项目100个、烟路13条、烤房843座、烟草农用机械176台(套)、育苗设施7座、烘烤工场1处,有效地改善了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了烟农种烟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粮食生产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生产共同受益,被烟农誉为富农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谐工程,得到烟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烟农的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他们所负责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连续9年一次性顺利通过省、市局验收,并在2012年国家局验收中得到好评。
3、打造“感恩”服务品牌,提升真诚服务烟农水平
常言说的好:“种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每年的6-8月份是烟叶烘烤的关键时刻,也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刻。2014年8月3日下午7点左右,由于停电时间较长,龙井乡龙井村郭湾组烟农张国强烤烟过程中,发电机超负荷运转被烧坏,如果没有发电机及时接上,会造成5炕中部烟烤坏,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他心急火燎地向烟站求助,由于停电烟站备用发电机全部发放出去了,于是便又向烟叶生产收购服务部求助,当时正值周末,大家正在休息,但郭磊接到求助电话后,二话没说,立即召集科室全体员工想办法、解难题,最后他们集体兑钱在市内一个经销商那里租赁了一台发电机,并于晚上9点左右冒雨将发电机送到了烟农张国强家里,正急得团团转的张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