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端卷烟产品,“南京”(细支九五)过滤嘴使用的是外镂空空芯滤棒。产品设计之初,国内尚无该项技术,滤棒的生产保障、质量提升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供应和品牌发展。
推动行业滤棒技术进步、填补行业品类空白,南通烟滤嘴有限责任公司临危受命、不等不靠,担起了“南京”(细支九五)滤棒国产化技术攻坚的重任。
2017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在江苏中烟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技术中心、南京卷烟厂的密切协作下,经过研发团队不懈奋斗,南通烟滤嘴公司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奋进的滤棒国产化科研攻关之路。
艰辛求索
目标有了,但路在哪里、怎么去走,采用何种技术路径?这是2017年年初公司项目攻关小组成立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此,项目组集思广益,分析研判“南京”(细支九五)滤棒成型基本原理,结合多年空芯滤棒生产研发经验,制定了整体开发方案。
方案设计阶段,研发人员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分析出现的问题,但试验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固化不均匀、丝束粘连、轮廓不清晰等异常情况,项目组陷入迷茫,甚至一度怀疑整个方案的科学性。每当这个时候,项目组成员就会相互打气、相互鼓舞,“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越难的东西才越有研发价值”。在试验现场、在办公室里,他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技术分析研讨,大胆假设、小心验证,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工位逐一排查,经历了一年多的摸索和试验,终于找到关键因素所在,解决了长期困扰自己的技术难点。
在样品复合阶段,为了抢进度、赶工期,研发人员跟踪整个试制过程,记录问题、监控质量,全面掌握样品试制数据,连续试验了两天两夜,其间只睡了3个小时,直到完成全部样品试制。2018年年末,项目组顺利完成了样品首次上机接装,那一刻,终于可以确定此前选择的工艺路径没有问题,项目组再接再厉,继续投入到工艺优化和装备完善上。
这从0到1的突破,让整个项目组为之振奋,也为接下来更加曲折困难的产品适用性、一致性、稳定性批量验证打牢了基础。
曲折攻坚
2019年年初的一天,天还没亮,项目组成员们抱着滤棒,踏上清冷的街道,赶第一班动车,迎着朝阳,怀着兴奋而忐忑的心情前往南京卷烟厂进行上机试验。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支支外镂空卷烟在生产线上流动。就在大家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却得知试样产品的感官质量和硬度手感存在差异。这个消息犹如一盆凉水,将项目组燃起的满满热情浇灭。
项目组成员们赶上当天夜里最后一班动车返回南通,在车上就开始分析影响因素,并初步拟定了十几种改进方案。回公司后,他们利用周末时间迅速安排试验,周一一早就将改进后的样品送到南京,改进后的样品顺利通过了测试。
然而,此时项目组还不知道,更大的挑战即将到来。
在中试环节,接装过程中出现了滤嘴端面外观缺陷等上机适用性难题,直接宣告试验失败。沮丧、无助、失落的心情没有打倒项目组成员,他们直面现实,认真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从材料、工艺、装备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反复试验验证后,最终在2019年年末,滤棒顺利通过中试,并实现了小批量应用。项目于2020年获得江苏中烟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多少个白天的辛勤付出、苦思冥想,多少个黑夜的加班加点、辗转反侧,多少次朝发夜归、两地奔波……当难点取得突破、产品成功应用,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是一种不负使命、勇于创新的情怀。
奋进发展
实现了从0到1、从有到好,还需进一步做到从好变强。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增加了滤棒进口的不确定性。国产滤棒能不能全面替代?产能有没有保障?质量稳不稳定?这些问题压得项目组夜不能寐。责任在肩,他们锚定目标、铆足劲头,全力打造滤棒保障专线。
面对严峻形势,项目组将每月一次的专题会改成每周一次,拿出目标、制定方案、倒排计划,在关键时刻凸显“我能、我来、我行”的担当精神,着力提高生产效能、保障产品供应。
产能要上来,基棒不能有制约。疫情之下外方工程师无法到场,且缺乏外镂空滤棒的成型经验。自力更生、自主攻关,3个月内,项目组成功在进口设备上完成改造,生产效能更高、质量更好、消耗更低了。
产能要上来,复合不能有瓶颈。2020年至2021年,他们成功引进两台国产复合机、优化一台进口复合机、自主改造一台复合机,实现了滤棒跨平台、多机种联合生产。
产能要上来,质量管控要跟上。《“细支九五”滤棒风险防控指南》等文件让质量上水平有制度可依;在线检测、离线检测等让质量上水平有设备可靠;工匠计划、卓越青年培养让质量上水平有人才可用……高水平的质量控制,为产品生产和专线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技术上突破超越,产能上全面保障,南通烟滤嘴公司在滤棒国产化自主创新之路上步履铿锵,正朝着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目标奋勇前行。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