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保养、换刀、磨刀,生产……这是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卷烟厂制丝车间甲班切丝机学习岗位员工郭强的工作日常。仅仅用了了两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能独立上岗,俨然一副老师傅的模样。
郭强于2019年从驻柳空军某部转业至柳州卷烟厂制丝车间工作。刚到叶片段学习的时候,相邻岗位的青年员工听说来了个空军专业到咱们车间的兵哥,都很感兴趣。郭强每次都会风趣地解释:“大家是不是都认为我是开飞机的?其实我是修飞机的。人家开飞机的肩膀上可比我多一条杠呢!”或许是对军旅生活感到好奇,所以工作之余大家伙都喜欢和郭强聊天,郭强也毫不吝啬地分享十多年来自己在部队里所经历过的一些故事。
郭强经常提到,在部队里最难忘了的事,就是当年刚刚培训完准备实战上机维护的时候,连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毫米”的故事。曾经某型战斗机在维护完成起飞以后突发故障紧急迫降。后来查明是加油口密封圈更换以后并未完全贴合机身,大概还有0.5~1毫米的间隙,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在高空速下形成压力导致飞机失控。1毫米,这个平日里肉眼可以忽略不计的距离,在战斗机上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从学习到这个案例以后,郭强每次接到维修任务,都以“毫米级”的标准要求自己,力争万无一失。
现如今,战斗机引擎的咆哮声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机器设备的轰鸣。进入车间一线工作以来,郭强就把服务生产开辟成为新的阵地。在叶片加料岗位工作的时候,郭强就经常利用换批时间紧固气动抽料设备的管路,减小软管接头的间隙降低漏料的风险。同时也积极协助维修人员查找设备潜在的缺陷,从而保障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相邻岗位员工彭斯成经常说:“强哥,在你身边工作久了,感觉自己干什么都好像有强迫症一样。”郭强笑道:“那必须的,别小看这一点点潜在隐患,可能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要做就要做到万无一失”。郭强就是这样以军人的标准时刻影响着周围的员工们。
现如今,身上的军装已变成工装。但郭强始终认为不管在哪里,那“一毫米”的故事都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自己不忘那颗精益求精的初心。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