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数控班组现场工艺人员邱志俊正在扫描可视化系统条码,准备进行零件加工。可视化制造执行系统平台不但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规范了加工过程。
在去年12月举行的上海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度QC成果发布会上,来自9个部门的10个QC小组的代表发布了各自的成果并进行了交流。这些QC成果涉及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工装研制等多个方面,其中有2项创新型成果,8项问题解决型成果。这次发布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QC小组组长几乎都是一线职工,与几年前清一色的部门负责人形成鲜明对比。“这说明我们一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质量管理员林涛欣喜地告诉记者。
群众性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背后,是上海烟机公司对管理创新工作的持续推进。“如果把企业比作一台机器,各部门就像一个个部件,每个职工就像一个个齿轮。”上海烟机公司总经理胡淼炯风趣地说,“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是为了让齿轮啮合得更紧密、部件配合得更科学有序,从而激活设备良性运转的内生动力。”
从“提升运营效率”到“追求卓越绩效”
作为国产烟机企业的排头兵,上海烟机公司自200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以提高运营效率为目标,不断进行流程改进和组织结构调整。他们先后成立了大修理、零配件等方面的子公司;组建客户中心,负责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专门设立技能培训部门,满足客户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瓶颈问题。
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卷烟工业企业提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上海烟机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压力也越来越大。
如何应对市场挑战?他们将目光投向了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凝聚全员力量、激发企业活力、推动转型发展。
上海烟机公司很早就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2010年,以荣获“上海市质量管理奖”为标志,上海烟机公司完成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将质量管理系统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体系理念推广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随后,他们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绩效管理改进模型进行了深入探索。
“作为一个经营组织,我们的运营体系是由围绕业务流程所设立的各管理职能模块组成的。构建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管理改进模型,首先要明确实施改进的责任主体是谁。”上海烟机公司总经理助理、综合管理部经理金剑琴告诉记者,“我们认为,实施改进的责任主体有三个层次:企业高层主导战略,关注‘做正确的事’;中层主导过程管理,关注‘正确地做事’;职工主导岗位工作,确保‘把事做正确’。”
那么,责任主体不同,如何选择适宜的改进方法?上海烟机公司对项目管理、目标再造、绩效管理、QC活动等改进方法的优缺点逐一进行了分析。以项目管理为例,优点是以项目制形式实施,跨部门协同作业,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效果显著;缺点是项目实施周期长,过程较复杂,并且对参与项目的人员能力要求较高。这一改进方法比较适合高层和中层管理者。而QC活动对参与人员的管理技能要求不高,易产生效果,且对提升职工素质有较大作用。这一改进方法比较适合一线职工。
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上海烟机公司将最适宜的改进方法融入各个模块和流程,通过“战略与过程为互动主体的改进大循环”、“过程内部以职能流程和岗位工作流为互动主体的改进小循环”、“各模块、流程内部的自我改进微循环”,不断追求卓越绩效。
从“要我改进”到“我要改进”
“维修工具放在专属区域,叉车沿着规定线路行驶,工作环境得到优化,效率得到提升,这都是实施6S现场管理带来的变化。现在,管理项目覆盖的内容越来越广,项目品质也越来越高了。”采访中,现场工艺人员陆纪明告诉记者。
在项目管理员李晓莹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时间节点有三个:2005年,上海烟机公司首次设立管理项目;2009年,新增公司级管理项目;2012年,对管理项目指标进行量化,创建管理项目指标体系。设立公司级管理项目,弥补了上海烟机公司战略管理上的空白,自上而下地解决了质量、成本等专项管理改进较为零散、不够系统的问题。而对管理指标进行量化、让数据说话,则确保了自下而上的层级支撑更为坚实有力。
2012年,上海烟机公司在准确把脉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5个公司级管理项目、54个部门级管理项目,创建管理项目量化指标167项。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他们优化了项目计划的审批流程,将各项目按季度进行分解,制定出阶段性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同时,定期进行中途检查,及时将实施情况上传到经济运行系统中,以红黄绿灯的形式对有关部门进行提醒。
作为上海烟机公司的子公司,上海中臣烟草机械配件有限责任公司去年开展了“实力铸造品牌,服务赢得用户”管理项目。他们在上海、天津、武汉、济南、延吉等地建立了辐射全国的零配件寄售服务中心,建立部套、零配件寄售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安心。去年年底,经过预先实效性评审和遴选后,该项目在管理创新成果交流会上进行了发布。
“管理项目的交流与发布不仅提高了职工的参与度,也促进了部门协作和管理经验的共享。干部职工切身感受到了它对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从最初的‘要我改进’转变为‘我要改进’,主动参与的热情高涨。现在,我们中层人人有项目,各部门和岗位年年有改进,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已初步形成。”金剑琴说。
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一批青年职工也逐渐成长起来,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技术开发部为例:去年,青年设计人员承担并完成的科研项目就有4项;青年工艺人员把先进的数控设备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更新工艺5560项,解决各类疑难问题125种。
从“人管机器”到“机器管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烟机公司生产装备以车、铣、刨、磨等普通机床为主,加工质量基本取决于操作者。操作者的水平高,加工质量才有保证。经过公司“十五”、“十一五”等多次技改,这样的日子彻底成为了历史。
走进上海烟机公司车间,记者看到了一台台“高精尖”数控设备,有五轴五联动、高速切削、多工作台面的大型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坐标磨床、凸轮铣磨机等。无论从品种、规模还是从科技含量上来说,其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国内一流。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上海烟机公司也在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2007年,他们建设完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产品数据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等分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改进和完善,实现了产品设计数字化和业务管理流程化。去年,他们完成了28台数控设备的联网和数据采集上线工作,初步建设了可视化制造执行系统平台。制造一部自主开发了班组管理平台,利用数控加工后台技术支持团队完成了170种零件三维装夹、700把数控刀具配置图,固化了部分数控加工的关键参数,确保零件的同质化生产。
数控班组现场工艺人员邱志俊告诉记者:“以前,要自己找物料、刀具,然后再编程、装夹、加工零件,生产准备时间较长。一旦设备出现故障,还得自己反映、联系维修人员。现在我只需扫一下相关条码,物料、刀具就会及时送到机床,维修人员也会在第一时间赶来排除故障。”不仅如此,通过可视化制造执行系统平台,零件加工的关键参数方式已固化下来,加工过程更加规范了。即使是新进职工,只要掌握基本操控技能,也能加工出品质上乘的零件。
“如果说以前是‘人管机器’,现在可以说是‘机器管人’。”金剑琴笑言。
作为一名质量管理员,林涛每个季度都要进行质量成本分析。现在,他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迅速导出数据,查找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绩效管理员李海燕会登入信息系统,向有关部门发出改进通知单,明确改进内容和时间节点;有关部门也会在信息系统内反馈整改措施和实际效果……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是上海烟机公司基础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今年,我们设立了6个公司级管理课题和59个部门级管理课题。很多课题都涉及信息化建设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单独设立了一个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课题。”胡淼炯信心满怀地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转型发展的步伐会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