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有一天薯片等“美味垃圾”的食品包装上也会像烟草制品一样印有“副作用”标语吗?曾发表在《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杂志》中的一项研究便做出过这样的尝试。将“需要跑步一小时”印在薯片包装上以观察运动量标签对人们饮食选择的影响,让广大吃货们纷纷感慨“撒旦背上都得纹个你”。
然而魔鬼归魔鬼,结果显示这项“残酷标签”确实相当有效,当消耗食品能量所需的运动量出现在包装或菜单上时,人们选择的食物总能量平均降低64.9千卡,实际食用能量减少80.4千卡。
那这看起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彻底解决肥胖吗?
设想一下,当运动量标签大规模实行之后,本就对零食不屑一顾的人“自律养生”达人毫发无伤;普通人群多半会想以后少吃,偶尔一次问题不大;真正的吃货无所畏惧,买就完事了。结果恐怕就是,对会看营养价值表会算热量的人来说没有意义,普通人会减少购买次数却不完全禁止,不在意的继续不在意,而有一些连基础代谢都搞不清楚的人恐怕就只敢吃魔芋了……
比起忽视个体差异一刀切地估算运动量,标明一个“假想”平均值,或许让人们学会读营养价值表、建立正确运动消耗与自身代谢认知才是能长久与肥胖抗衡的解决之道。
这也与当下我国烟草制品包装的处境相差无几。有种说法认为,为了加速我国控烟进度与降低未成年烟草接触概率,仅在烟包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远远不够,理应向美国、加拿大等地学习,将“烂肺、黑牙、骷髅”等重口味警示图标印制在烟盒上,以达到控烟效果。
这个方法听来一针见血,可以将“吸烟有害健康”的概念直接“吸烟刻肺”。然而对于吸烟的人来说,这些恐怕都是可以选择性忽略的小小问题。包装难看可以换个盒子,随手点开一家线上购物平台搜索烟盒,各类风格款式玲琅满目任君挑选,有些产品精致考究到还会有给人一种“高端感”。而商家也可以提供换盒服务,简单随意的可以找个贴纸,细致灵巧的可以搞会员定制,对于“真正的”烟民而言,包装变化所带来的控烟改变恐怕会低于预期。
在降低未成年初次接触烟草几率方面,由于心智及思维方式尚未成熟,有些未成年甚至会做出“和朋友打赌,一小时内吃下25个含有泻药的蛋糕”这种“作死”行为,或者因为对“重口味”“禁片”等猎奇概念产生兴趣,将“你看这个烟包图案这么恐怖,我却敢抽你敢吗?”当成一种值得攀比的“酷”,也是比较值得担心及警惕的。
同“运动量”标签一样,加强对全社会的健康教育、树立全民健康意识才是更为紧迫的“正经事”,一味地只从包装下手难说不是一种“剑走偏锋”的偷懒行为,而错失更持久更有效的方法。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