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这里青山秀水,乡亲们纯良、质朴。从我记事开始到现在,近百户人家的乡里乡亲没有发生过一起恶性纠纷事情,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不过虽是山村,但人们吸烟习俗由来已久,而且还伴随着许多难忘的“烟”事。
娶亲在路上遭讨烟
说起村里的“烟”事,不得不说一下取亲讨喜烟抽。每逢有人家娶亲,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邻居在路边拦路讨烟了。那时候这里娶亲习俗是新娘要天黑才能进新郎家,因此新郎上午去新娘家迎亲,没有车辆,都是靠步行,在新娘家吃过午饭后再聊聊家常,然后根据路程远近大概四五点左右从新娘家在动身返程。
村里有喜,家家欢乐。在接亲队伍还未返程时,各家各户的人便早早聚集在路旁等候了。待迎亲队伍经过,便一哄而上拦住新人,他们先说一番祝福的好话,然后笑嘻嘻地向新郎讨要喜烟,伴随着喊叫声、口哨声,鼓掌声混合一体,非常热闹。有时候,新郎散烟都无济于事,必须甩下几包未拆封的整包烟方能快速解围。说实话这样热闹一番也是挺有意思的,毕竟喜事讲究热闹。但是当拦亲人数多,且有的人不文明,推推搡搡,并伴有强行野蛮之动作的话,那么就不和谐,说不定可能还会引发不愉快之事。
如今家乡娶亲时很少会发生这样拦路讨烟的情况了,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文明传播,村民比较注重形象和素养;另一方面以车代步,所经之路一晃而过,沿途人家基本没有机会讨烟了;再者现在烟民更趋文明理性了。其实有时候想起过去那份热闹场景,也是值得回味,令人留恋的。
请工必须得给包烟
在村里,香烟不仅是烟民自我消费的口粮,还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工具。印象中家乡一些烟民热情豪爽、大方乐观,他们不管是与熟人还是生人见面,都会主动递烟给对方。不知从何时开始,烟成为走亲访友、人与人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物品。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个传统,那就是不管哪家请工帮忙做事,每天都得给所找的工人一包烟,这既是对帮工劳累一天的感谢,也是体现主人的一番情谊。至于给帮工什么档次的烟,这个没有统一标准,主要看主人家条件及主人热情程度。有的主人出手大方,给烟档次高,帮工们也会用最淳朴方式回报,比如做事时认真、积极,很少休息;当然如果主人家条件不错但给的烟档次较低,那么帮工做事时可能就会开小差,甚至故意拖延工期。其实以诚待人、尊重他人很重要也很必要,普通人如此,烟民亦如此。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朴实的村民大多都很诚实,他们不会花言巧语,习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
如今在我们乡村,请工给烟的习俗依旧保持,一般平时帮忙做普通的事情,则档次是十多元一包的普皖;若是婚嫁喜事则是硬中华或者黄山徽商了。村民生活条件大变样,用烟档次提升,表明了生活越来越幸福!社会越来越好!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