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警语。中国是全世界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有近60%的成年男性在吸烟。人际交往、财富地位彰显、解压解闷……尽管人人都知道吸烟不好,可就是戒不掉。
控制烟草生产和消费、保障公众健康是全球性议题。随着控烟的浪潮声越来越大,以及控烟措施的越发严格,烟民似乎也饱受“歧视”,人人喊打。不得不说,控烟措施确实有成效。
据《新京报》报道,目前,北京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4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自2015年北京实施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以来,北京成人及青少年吸烟率分别降至19.9%和1.1%,首都各级党政机关均达到北京市控烟示范单位标准。
9月28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主题媒体沟通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健促处)处长汤伟民介绍,2015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全市积极推进无烟医院、无烟学校、无烟机关等无烟环境建设。北京成人及青少年吸烟率分别降至19.9%和1.1%,世界卫生组织两次授予北京市“世界无烟日奖”。全市1.4万名控烟志愿者常年在重点公共场所开展控烟巡查和宣传,首都各高校普遍建立相关志愿者队伍。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表示,北京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从2014年的23.4%下降到2021年的19.9%,吸烟人数减少63万。控烟示范单位2185家,无烟党政机关1438家,建成率达100%。
北京成人及青少年吸烟率的下降显示出控烟动作卓有成效,非常值得称赞。但是另一方面,控烟政策不能从单一的道德指向出发,歧视烟民或者剥夺烟民的权利,需立足于主体间的关系,分析主体间可能发生冲突的利益诉求。
除了吸烟人数、青少年吸烟人数、二手烟暴露等总体指标外,还要摸清吸烟人群的分布,例如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烟民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吸烟,充分考虑到烟民习惯,每个烟民抽烟的目的不同,有人为了交际、有人为了缓解焦虑、有人抽烟提神;控烟政策对特定人群的影响,例如提高烟草税收对低收入烟民的影响,控烟宣传对民众主动戒烟的影响等。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中国的控烟浪潮声也越来越大,控烟举措也日趋严格,机场、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相继取消吸烟室,无烟城市陆续推进……,烟民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
然而,如果我们再深入研究一下的话,会发现中国的吸烟人群达到3亿,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极其庞大的数据,也蕴含着复杂的人群结构和心态。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抽的不是烟,而是焦虑。
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对183个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67%的吸烟人口在农村,两倍于城市;男性体力劳动者吸烟率最高,女性教师吸烟率最低;西部吸烟人口最少,东部吸烟档次最高,中部吸烟人口最多;高收入与低收入吸烟比例最多,均属高压力阶层;不仅是越穷越吸,更是越焦虑越吸。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成年人合法的嗜好,没有人有权利禁止,吸烟者也不应该受到歧视。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不同意你吸烟,但我捍卫你吸烟的权利。”
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是应该彼此接纳,相融共生的。那么,在控烟的问题上,社会应该提倡的是文明吸烟、理性控烟、谨慎选择、倡导戒烟。要提倡在公共场合、在老少妇孺多的地方不吸烟,控烟时照顾到各个群体的需求,提醒吸烟者选择焦油含量更低的产品,同时提醒大家提早戒烟。报着宽容与劝诫的心态,更多地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