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一个黄昏,我与妻子漫步秦岭北麓渭河岸边。抬头望去,晚霞红云,呈现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绚丽画卷,使人赏心悦目,留恋往返。大桥下,几个女子正在拍短视频,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释放青春活力,展示迷人风采,可谓消暑纳凉,运动健身两不误。观“孔雀”,思云南;品“晚霞”,勾起一段春城往事。
那是2017年的秋天,送孩子去昆明上大学。36个小时的硬座旅程,挡不住我对彩云之南和春城昆明的向往。下了火车,一脚踏上红土地,迎接我们的除了学校接待站的一帮大学生,还有一位地地道道的云南老人。老人是表弟的岳父,表弟去美国留学了,知道我们来云南,特意委托他的岳父招待远方来客。
“叔,让您久等了。”握着老人瘦弱但温暖的手,第一次感受到云南人的亲切与友好。老人和我们一同上了校车。路上,老人操着当地口音,给我介绍滇池、石林、西双版纳等云南旅游景点。途径一个企业大门,他特意用手指着说:“这就是昆明卷烟厂。”
出于烟草人的职业习惯,看到烟厂便觉亲切。“叔呀,您去卷烟厂里面参观过没有呀?”我笑着问老人。“没有,如果你想看,他们工厂也在搞体验之旅,我们可以关注下看有没有机会。”老人善解人意,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进了大学校园,老人又给我们当了向导,介绍校园里的名贵树木,十分专业。一问才知,老人上过林校,是一名退休的林业干部。
云南人热情好客。无论在外面吃饭,还是在家就餐老人和他的老伴、女儿,不时地给我们碗里、盘中夹菜。一个晚上,表弟从美国打电话:“招待的咋样?”我开玩笑道:“云南人热情呀,爱给客人碗里夹菜,盛情难却,不好回绝,把你嫂子吃得胖了好几斤。”
因要上班,我在昆明只呆了三天。散步滇池畔,观赏渺渺烟波,聆听海鸥啾啾,感受到了人水鸟和谐之美;登上金殿山,触摸类似含羞草的神奇树,百思不得其解,感叹七彩云南植物茂,奥妙多;置身石林,惊叹大自然神刀鬼斧、红土地景观神奇。在市中心工艺品市场,购买木梳、绣花包、葫芦丝等云南少数民族工艺品。店主李老板得知我从陕西来,现场吹奏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还同意我录了视频。难怪,散步渭河岸,一听到此曲,眼前就浮现出云南阿哥吹奏葫芦丝的情形。
离开昆明那天,老人下楼倒垃圾回来,手里提了一个黑色塑料袋。在将我们送出小区大门时,他从塑料袋里取出两条“紫云”烟,慢言细语道:“云南特产多,‘云烟’算一个,特意买了两条‘紫云’烟,一条送给我的亲家,一条送给你的父亲。以后有机会,带着老爸老妈来云南。”接过烟,我十分感动,“叔,这回送孩子上学,打扰您们了,也真诚欢迎您到陕西做客。”
天边的“紫云”千里迢迢,跟随我回到了陕西。第一件事到了舅舅家。舅舅也是个老龄烟民,高兴地拆开云南亲家捎来的“紫云”烟。我们坐在农家小院,一边聊云南风土人情,一边过把“云烟”瘾。也许是孩子在云南上学的缘故,抑或“云烟”的质量好,名不虚传,我也喜欢上了“云烟”。
第二年暑假,表弟回国探亲,又给我带了两条“紫云”来。还说:“自从你们离开云南,岳父心里有遗憾,没能带你去昆明卷烟厂看看。他老人家让我带话给你,如果下次来,带你去昆明烟厂看看。”听罢表弟言,我被这位云南老人的真诚与厚道再次打动。
因工作忙碌,四年来,我再没有去过云南。可一直和表弟保持联系,也和“云烟”保持着“密切接触”。电脑桌上,经常放着她的烟盒。前段时间,听表弟说,他的岳父身体硬朗,还偶尔会提起我,提起我去云南时候到过的地方。
夕阳晚照,风景如画。眺望渭水南岸的巍巍秦岭,我的脑海不时浮现出一位云南老人和蔼可亲的笑脸,还有天边的“紫云”。什么时候,再能去一趟云南?看看那里的烟田、烟厂,还有送我“紫云”烟的老人。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