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北京市火柴厂出品的8枚套“皮影”火花之展现“白娘子”皮影造型的一枚。
②北京市火柴厂出品的8枚套“皮影”火花之展现“刘媒婆”皮影造型的一枚。
③北京市火柴厂出品的8枚套“皮影”火花之展现“关羽”皮影造型的一枚。
④甘肃西峰火柴厂出品的“陇东皮影”火花中的一枚。
皮影戏又叫“驴皮影”或“灯影戏”。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皮影戏最晚在宋代就已经成熟和盛行,当时东京汴梁瓦舍中已有专门表演皮影戏的艺人。经过宋、金、元、明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如今,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皮影戏始于汉代,主要依据为《汉书·外戚传》中的相关记载。从汉代起,皮影戏慢慢发展,各地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剪纸等艺术元素融入其中,因各地风俗不同,皮影也呈现出不同风格,并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见的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宁夏皮影、陕西皮影。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市火柴厂曾出品8枚套“皮影”火花,画面简洁、色彩明快,分别展现了《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图①)、《武松杀嫂》中的潘金莲、《拾玉镯》中相貌丑陋的刘媒婆(图②)、《女起解》中外丑内不丑的崇公道以及《长坂坡》中相貌俊俏的赵云、《定军山》中老迈刚强的黄忠、《水淹七军》中的关羽(图③)、《古城会》中的张飞共8个人物,将戏剧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身份、性格、表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8枚火花让人们感受到北京皮影的艺术特色。
陇东皮影流行于甘肃庆阳一带,其艺术特点是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突出眉、眼、鼻等部分,人物多展现侧脸,俊俏有神,头部造型较丰富。
上世纪80年代,甘肃庆阳西峰火柴厂曾出品4枚套“陇东皮影”火花,主版印有一枚“陇东皮影”印章,副版分别展现了富有陇东特色的皮影人物形象。如标号为“4-2”的一枚(图④),展现了一位头部有很多装饰的女子皮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