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3年初的时候,国内很多电子烟从业者做好了心理建设,做好“过一年苦日子”的准备,然而很多人都没能在国内市场坚持一年。
上半年,以雾芯科技、思摩尔国际为代表的电子烟品牌、代工企业,国内市场营收纷纷腰斩,下滑幅度超过80%。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保持了较高增速,选择坚守的企业、品牌纷纷将目光转向海外,借助一次性电子烟的火爆得以“续命”。不过,多个海外市场的监管政策出现收紧的态势,又增添了几分“阴霾”。
营收向“低”走,市场向“外”转,代表了2023年国内电子烟企的基调。
向“低”走:营收惨淡,跌到谷底
雾芯科技:上半年营收为5.67亿元,去年同期营收为39.48亿元,同比减少85.64%;上半年净利润为1.48亿元,去年同期累计净利润为11.29亿元,同比减少86.85%。
思摩尔国际: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51.23亿元,同比下滑9.4%;毛利为18.55亿元,同比下滑31.4%;经调整后净利润为7.58亿元,同比增长47.2%。其中,大陆市场销售收入为0.6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96.3%,占总收入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30%下降到1.2%。
上述两家作为头部企业都这么惨淡,可想而知中小品牌的日子是何种景象了,尤其是专注国内市场的企业、品牌,注销、退出、关停、转型成为很多企业的出路。
进入到下半年后,已在谷底的国内市场开始出现回暖的迹象,营收、利润开始有所回升,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是环比来看已经非常难得。比如雾芯科技Q3营收环比Q2增长0.5亿元,或许已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向“外”转:走向海外,触底反弹
前些年,大量资本投入到国内电子烟行业,电子烟产能也水涨船高。随着国内产品需求的断崖式下跌,过剩的产能只能涌向海外市场。加之一次性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某国内企业借助一次性产品赚的盆满,成为细分品类的国际“龙头”,进而引发了跟风热潮,大量品牌、代工企业开始转做一次性产品,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其中以欧洲市场为主。
目前,已有ELFBAR、SMOK、UWELL、VOOPOO、MOTI等数十个出海品牌在海外站稳了脚跟,在很多市场成为主流消费品牌。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中国电子烟产品出口总额达779.54亿元,相较2022年增加116.68亿元,同比增长17.6%。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长,主要源于大量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及一次性电子烟的冲量。海外市场的火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内市场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国内电子烟生产企业、品牌提供了发展的时间、空间和资金。
产品结构:国内转向国标产品,海外一次性产品爆发
2023年,电子烟的产品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国内市场,国标产品成为市场上唯一的合规产品。虽然有奶茶杯、可乐杯等非法产品的袭扰,但随着专卖执法行动的持续推进,非法产品的“嚣张气焰”已得到有效遏制。
从年初开始,国家局联合多个部门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对电子烟市场进行检查与整治,从生产、批发、销售三方着手,督导依法获证电子烟经营主体守法合规经营,取缔关停未依法获证的电子烟市场主体,查处打击非法制售非国标电子烟等违法犯罪行为,全链条捣毁生产、运输、销售非国标电子烟团伙,全年共查处亿元以上涉案金额便有数十起。保护了国家、品牌、消费者的利益,有效净化了市场空间。
未来国标产品能否真正破局的关键,已不再是非法产品的负面影响,而应该回归到国标产品本身,即能否真正找到国内目标消费者,并解决其消费痛点,真正在合规时代找到电子烟的产品定位和发展路径。
在海外,一次性产品增速最为迅猛,超过了换弹式电子烟的增速,换弹式电子烟的风头被一次性产品盖过,后劲儿有些下滑。一次性产品火爆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物美价廉”。
一方面,产品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单支5、6美元),而欧美消费者自新冠疫情以来收入持续下降,一次性产品更能满足降级需求;另一方面,一次性产品品质得到升级,漏油情况得到有效解决,还提升了吸食口数,一些产品甚至做到了5000—6000口。于是,一次性产品的火爆便水到渠成了,甚至有人将一次性产品追捧为下个电子烟风口,将某“一次性”品牌视为下一个JUUL、悦刻。
然而,在2023年岁末已吹起监管收紧的风声,欧洲市场将对一次性产品实施限制政策,涉及青少年保护、环境保护等诸多议题。一次性产品的政策风险被无限放大,一旦销售禁令出台,要比换弹式电子烟的境遇更加凄惨,一点市场空间都没有了。所以,要及早对一次性产品的走向做出预案,避免因过度乐观而造成巨额损失。
残酷、冰冷的市场环境,到底能带来多少理性的思考?诸如海外市场的走向、产品升级的方向、消费需求的满足,依旧是电子烟企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见过了谷底、体验了寒冷,电子烟的生意仍有广阔空间,应该多一些向阳而生的勇气和耐心,少一些“盲目跟风”和“冷嘲热讽”。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