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电子烟管理办法》和《电子烟》强制性国家标准即落地1周年。
这一年中,国内电子烟市场从生产、批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纳入到了烟草专卖管理体系;
这一年中,调味产品退出市场,然而“奶茶杯”、“可乐杯”等非法产品暗流涌动,不断蚕食国标产品的市场空间,给国标产品的推广带来不小的压力,监管部门开展了多轮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尚无法杜绝此类产品的生产与流通;
这一年中,国内电子烟消费进入寒冬期,主要品牌销量一跌再跌、几近谷底;生产企业纷纷转向海外市场,总体保持了较高的增速,特别是一次性产品快速打开了新局面。
近期,有研究机构就国内电子烟发布了调研分析报告,给出了一些全新的视角来观察电子烟消费。据媒体报道,该研究由上海交大推出,覆盖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样本量达2000人。
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摘要,仅供读者参考。
非法产品禁而不绝,国标产品用户仅四成
报告显示,调研发现仅40%电子烟用户主要使用国标产品,非国标产品依旧是消费主流,显示电子烟灰色产业链规模庞大。
在近期被使用的非国标产品中,88%为换弹式调味电子烟,其中最多的为水果/薄荷味烟弹,占比高达37%。
同时,调研还发现用户普遍对电子烟监管政策了解较少。例如,对于“禁止销售除烟草口味外的调味电子烟”知晓率仅为40%;近10%的用户对监管政策完全不了解。
电子烟用户学历收入较高,九成是资深卷烟爱好者
该报告显示,我国有约1690万电子烟用户。调研中发现国内电子烟用户以接受过高等教育、中高收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89%的用户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61%的用户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同时,国内92%的电子烟用户是老烟民,即先使用卷烟,后转向电子烟。
改用电子烟后,近七成自报健康有所改善
据报告统计,调研中有68.1%的人由卷烟改用电子烟后,自报身体整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其中18.6%的用户认为 “明显改善”,49.5%认为“稍微改善”。
其中,国标产品用户中有30.3%自报改善,非国标产品用户中仅有23.9%表示该症状改善。对此,该报告认为,《电子烟》国家标准对潜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的使用做了更严格规定,因此国标产品的安全性可能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约1%的用户自报使用电子烟后身体状况变差,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等。
以上是该报告的一些重要观点,由于没有公开更多的调研数据,无法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因此仅供大家参考。
比如该报告认为电子烟对非烟民吸引力较小,不清楚调研样本是否充分考虑青少年对非国标产品的消费情况,鉴于果味、薄荷等非国标产品的吸引力,笔者对此观点存疑。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