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老人黄炳福,觉得自己有长长的故事要讲。
他的回忆是跳跃的。解放前,11岁的他从孤儿院到烟坊做学徒,没有工资,吃不饱饭,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默默流泪。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组织上街参加庆祝游行,走的小孩子方列,到处都是一片热闹。
他概括自己的人生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成为一条向上的弧线。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什邡卷烟厂,有了工资、学习识字,是工作让这个自称“苦水”里泡大的孩子有了尊严和体面,想到了理想和追求。
后来,他人生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毛主席从35个配方中,挑中了他的2号烟。
1971年的冬天,作为配方员,他带着什邡的烟叶、发酵需要的酒,和同伴范国荣、姜跃秀一起从什邡到北京,在中南海对面诞生了为毛主席配制和卷制雪茄的“132”小组,成就四川中烟乃至整个什邡人都骄傲的一段历史。
图说:黄炳福在北京
这个7月,四川什邡,85岁的黄炳福举着自己光荣入党50年的奖章,笑得一脸满足。
当年参加“132”小组的卷烟大师,如今只剩下他,“我们三个是做学徒的时候就认识的,后来他们两个留在了北京,他们去世时,我给他们的家属打了电话,好像,现在也就只有打电话了。”
如今,岁月悠长,黄炳福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看,还有更大的期待正在实现,“我们国产的雪茄已经走上国际,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要保重好身体,等着看更美好的未来。”
主席选了“2”号烟“
他说人民始终是第一位”
由什邡卷烟厂给中央领导卷制雪茄,是由贺龙元帅提议,经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研究以后决定下来的。
黄炳福记得,经过技术攻关,自己所在的试制组给出了35个配方,这35个配方随后送进了中南海。
“当时有人推荐毛主席选择1号雪茄,毛主席回答说人民始终是第一位,1号是属于人民的。”
在这段被记录下的历史中,毛主席最终选择了2号雪茄,13号雪茄,则专供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132”,变成了这段历史的代号。
2号雪茄,正是黄炳福通过摸索与创新研制出的配方之一。每每想到这一点,他的内心总是涌起抑制不住的成就感和荣誉感。2号是食指粗的中号雪茄,中淡味。
制作技术要求特别严格,首先要选上好的烟叶,先进行粗加工,去烟梗;为了增加湿度,要拿越南桂皮、曲酒蒸;然后用特级花茶漂,这个环节中具体操作要根据烟味的不同而变化进行。
之后是晾晒、卷制,最后放在烘箱里烘干,10支一包装进烟盒,再派专人送上去。
“做雪茄不但味道要好,对烟灰的要求也相当高,大致有三种,麻灰色、黑灰色、白色。好的雪茄烟灰不但雪白,落到地上还要保持完整的烟的形状。”
1971年冬,黄炳福作为配方员来到北京,在南长街80号,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卷制雪茄。一开始的试制工作,并不是一番风顺。虽说原封不动从四川带来了烟叶和酒糟,但是其他辅料全部是在北京当地置办的。
南北气候、温度、湿度千差万别,这反映在烟草里,不同的环境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口味,因此配方实验还得重新摸索。
当时的黄炳福卯着一股子干劲,如火如荼地展开了配方实验。凭借着满腔使命感和激情,整整三天三夜,黄炳福拿出了较为满意的配方,按照配方卷制出成品后,交到了专人手中。这个新调试的配方,作为去北京以后的2号,定了下来。
事实上,迁移到北京后的生产小组对内称为“132小组”,对外叫“360信箱”。小组设在南长街80号,这座内外套双层四合院,原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地方。小院墙上拉着电网,门口有士兵站岗,对面就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
“里面只有13个普通人。”
范国荣老人在生前接受采访时提到,“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保安、一个厨师、一个开车的、两个烧锅炉的、一个书记,外带四个学徒。”
“132”的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依旧由什邡提供,每个月生产15条—20条烟。直到1978年底,“132”小组停止生产。
在上级的关心关怀和小组负责人的奔忙下,每个成员日后的生活都有了较好的安排。但这一段历史却将作为什邡雪茄乃至四川烟草的荣耀而载入史册。
从“132”小组到国礼
“烟叶,还是得我们四川的好”
就在“132”小组停止生产的这一年,1978年2月3日,应尼泊尔王国首相比斯塔的邀请,邓小平乘专机到达加德满都,对尼泊尔王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在与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会晤时上,邓小平将带去的两份国礼——中国独有的珍稀植物水杉和长城雪茄郑重地赠送给比兰德拉。
这一次,长城雪茄,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了中、尼两国如同喜马拉雅山脉般绵延长久的友谊,也见证了中国跨入民族复兴新时期的重要历史时刻。
对于长城雪茄而言,获得“国礼“殊荣,并非偶然。在传承百年的制茄工艺加持下,长城雪茄厂在“132”系列产品成功推出后,又深挖国礼文化,将这一段荣耀的历史锻造成产品,成就了长城(GL·1978)。
在包装采用尼泊尔国旗中的蓝色和金色作为主色调,象征着和平与尊荣,并以大小圆形饰纹表达中、尼友谊,由中国顶尖的印刷厂全手工制作,集历史、文化、艺术、收藏价值于一体。而更早之前,在“132”小组成立的第二年,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乘飞机来到北京,其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外交关系,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在《尼克松回忆录》中文版中,尼克松回忆道,“那天晚上我上床以后久久不能入睡。
到早上5点钟,我起来洗了一个热水澡。我回到床上后,点燃了一支主人体贴地提供的中国制‘长城牌’雪茄烟。我一面吸烟,一面记下这一星期里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烟叶,还是得我们四川的好。”
在黄炳福心中,那是属于手艺人的骄傲, 制作特供雪茄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千万次摸索中一步步进化的最优方案。例如,特供雪茄的原料选取质地特优的四川新都独桥河产柳烟和什邡徐家场产毛烟,并分别经传统的红米、糊米发酵处理,打捆存放2-3年后运往北京备用。
全叶卷制雪茄,内外包皮(茄衣、茄套)均须仔细挑选,尤其是供作外包皮的,要挑色泽一致、鲜明,油分足,没瘢痕,组织细,脉舒伸,完整度好的烟叶。
到了卷制时,先用裁切好的内包皮将茄芯卷成符合样式的内胚。卷外包皮采用手工板卷法。卷制好的烟支收头时,用以白芨粉调成的黏合剂将烟皮粘牢,用剪刀将头尾剪齐。
卷好的雪茄置晾烟房晾至含水量11%,包装入库。到了如今,雪茄早已成为什邡最耀眼的名片,在这里,能探寻到中国雪茄发展的历史,更能感受到国产雪茄欣欣向荣的未来。
从卷烟匠到雪茄大师
“是新中国给了我一切”
“是新中国给了我一切。”生于战争年代,幼年便相继失去父母的黄炳福在孤儿院长大,11岁时,他只身前往什邡西门外的雪茄小作坊,当起了学徒。
从认识一粒烟草种子开始,他学习烟草种植、雪茄卷制。但做学徒,全年没有工资,吃不饱饭,只有年底东家会为他们做一件粗布长袍,“晚上会哭,觉得日子好苦。”苦日子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变甜。
1951年,什邡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益川工业社,当年5月1日更名为“公营益川烟厂”,当时仅有工人98人。同年底将“方亭烟厂”“崇实烟厂”并入该厂,工人增加至219人。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什邡益川烟厂”。
1954年至1957年,先后将“益群烟厂”“裕华烟厂”“大生烟厂”等小厂并入,职工增至618人,卷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8倍。乘着这股改革浪潮,黄炳福很快成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工人,并凭借之前的本事,开始从事与烟草配方相关的工作。
1958年,益川烟厂开始组建雪茄试制组。在贺龙元帅的殷切关怀下,益川烟厂的研究探索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对配方工作已炉火纯青的黄炳福,幸运地调至雪茄试制组,开始从事雪茄茄衣试验种植的相关工作。“长城”品牌,也就是于这一年诞生在黄炳福所在的试制组。
在工厂,黄炳福用劳动养活自己,他学了认字,结了婚,有了孩子,他还记得,自己曾拿半个月的工资去买了一套中山服,那是他从小到大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后来在北京,风华正茂的青年穿着这身衣服,在天安门前拍照留念,“这是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
图说:退休后黄炳福生活照
如今,他没有什么不敢想的。在晚年,他和妻子一起踏遍祖国河山,见山川大海,但只要家乡有需要,他随时赶到,或者是参与讨论业务,或者就是为年轻人讲讲故事。“我对我们的雪茄很有信心。”和雪茄打了一辈子交道,黄炳福热爱自己的行业。
2014年,退休后的他被长城雪茄厂重新请了回来,李秋月正式拜师,成为他的女弟子。黄炳福将卷制“132”的秘籍倾囊相授,在拜师仪式上,老先生动情地说到:“我就是什邡人,是什邡烟厂的人,2号配方以及我的经历,都是这辈子的财富,我要全部奉献给成就了我一生的川烟和家乡。”昔日的弟子,已是如今的大师。
如今,在中国雪茄界,“浩月长春”这四个字已扬名立万多年。浩,月,长,春,分别代表四位雪茄卷制大师刘浩、李秋月、刘长勇、刘万春。
他们均为132小组卷制大师嫡传弟子,在锐意创新中,发明的多种卷制手法先后申请专利。毫无疑问,属于什邡的大师故事,还将不断更新。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