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赋予城市灵动与秀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青海湖,一度被当地群众称为“母亲湖”,世代哺育当地百姓。然而,由于“围湖造田”“围湖筑堤”等行为,青海湖生态曾遭到严重破坏,一度洪涝频发、旱季无水。
201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全额援建、祥云县人民政府为项目建设主体的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启动,让青海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14年后,这个曾经的烟草援建水源“1号工程”,是否仍在发挥作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带来了哪些新变化?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祥云县,一探究竟。
生态效益——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成了水源工程生态效益最好的诠释
青海湖湖面,水光如镜,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青海湖沿岸,成群的白鹭悠闲地在湿地上觅食;青海湖里,鲫鱼、青鱼等鱼类游弋自如,与其他水生物和谐共生……
青海湖风光。
然而,2010年之前,青海湖是另一番景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海湖周围村庄围湖筑堤、开垦湖滩耕地,在水源工程建设前全湖面积萎缩到不足2平方公里,库容仅为340万立方米,原有的生态也被严重破坏。
“每年四月底湖水就见底,农忙时间根本用不上水。8月以后又水灾频发,基本每过3年就会发一次洪水,下游乡亲们种植的苞谷、烤烟等作物都会被淹。”祥云县芮家营村烟农杨家富回忆说。
正基于此,云南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分为“一湖一河一库”,青海湖水库扩建工程是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水源工程建设之初,保护和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目标之一。在青海湖水库启闸蓄水后,在地方政府牵头下,烟草部门联合多部门通过综合治理做好生态保护各项工作,生态护岸工程、清淤工程、湿地工程和中水回用等项目的开展,为青海湖生态恢复保驾护航。
如今的青海湖,库容已经扩大到1924万立方米,不仅实现了抗旱保供水目标,还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2013年,青海湖获批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23年2月,青海湖水库满足地表水Ⅳ类水质要求。赤麻鸭、白鹭等一些野生水禽又重回这里繁衍栖息,再现一片和谐的生态美景。
作为青海湖周边的受益者,祥城镇下村党支部书记浦华明告诉记者,青海湖自古就有“青海月痕”之美誉,如今的青海湖再现《云南县志》中描绘的“水光如镜”的画面,这些变化都和水源工程的建成与治理息息相关。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和谐、风景如画的青海湖也成了水源工程生态效益最好的注脚。
经济效益——
一湖兴、百业兴
产业兴旺的生动演绎未完待续
9月的青海湖碧波荡漾,十公里的围湖堤坝上有许多游客在参观游览,平坦的环湖公路车辆络绎不绝,沿途的餐厅民宿错落其中。
湖畔一侧,六百余亩花田生机勃勃;另一侧,稻田里水稻茁壮生长,一幅和美乡村图景缓缓铺展。
青海湖畔,一幅和美乡村图景缓缓铺展。
伴随着水源工程的建设,挖塘清淤、平整土地、围坝修堤、建沟通渠等一系列配套工作得以迅速开展,不仅消除了洪水对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还解决了环湖及上下游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提高了农田种植效益。
对于水“困”,今年60岁的下村烟农严学浩曾深有体会。
“往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少水源只能少种几亩田,现在水源有了保障,我今年种了38亩烟叶,明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严学浩笑着说。
沿湖十三村之一的下村地处青海湖西边,村民以种植烤烟、玉米为主。过去,青海湖蓄水量有限,村民农业用水只能依靠肩挑马驮。“有的地块运水一个来回就要2公里,一个上午最多只能浇透三到四分地,大家想种地,但不敢多种。”浦华明回忆道。
“现在,有了水,我们的‘泥塘地’变成了‘聚宝盆’,从‘没人种’到‘抢着种’,每年土地承包价格每亩4000元左右,最高的能达到5000元。”下村村民邹勤英高兴地说道。
水库的扩建还带动了周边设施农业的高效发展。青海湖畔,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花田里各种花卉摇曳生姿,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沙龙镇水涨地村村民杨俊辉近日愈加忙碌,他经营的玫瑰庄园已完成改造升级,开始试营业。
“这块地我们租了30年,青海湖水库扩建以后,玫瑰庄园客流量很大,我们就在这里建农家乐招待游客。最近,庄园刚完成升级改造,虽然现在是试营业,但房间已全部订满,目前只能预约。”杨俊辉高兴地说道。
便利的交通条件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青海湖成为祥云县的旅游名片。曾经的水涨地村常年内涝,地如其名。如今,与青海湖隔路相望的水涨地村彻底告别了“水涨地淹”的烦恼,充分挖掘农文旅资源优势,成为当地有名的乡村旅游景点。
彻底告别“水涨地淹”的烦恼,青海湖畔村庄充分挖掘农文旅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景点。
水涨地村里,中心广场景色宜人,观景栈道妙趣横生,农家乐、民宿、游乐场遍地开花,“大理有风,祥云有云”“青海湖之恋”等系列活动轮番上阵,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途径,美了乡村、乐了游客、富了村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环湖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2021年,申洱花卉产业园祥云基地在青海湖畔建成,每年可提供300多个长期用工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祥云大型水源工程落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的生动演绎未完待续。
傍晚的青海湖岸上,结束一天劳作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在围湖栈道上漫步。
湖水澄澈,惠泽四方。今天的青海湖正不断激荡起生态富农、产业增收的新涟漪,为周边群众持续产出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惠民成果。
(本报记者 杜星霖 通讯员 张煊 胡珊珊 向鹏文 杜星霖图/视频 )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