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强降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吉林长春市局(公司)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全力减少灾情对烟叶生产的影响——
狂风裹挟着暴雨倾泻而下,夹杂着鸽子蛋大小的冰雹砸向烟田,烟株瞬间东倒西歪……
当前,吉林长春烟区烟叶正处于旺长期。不曾想,6月下旬以来,受连续3周的强对流天气影响,1000余亩烟叶和周边粮食作物受灾。
灾情就是命令,烟田就是战场。防雹减灾关系生产安全,关系人民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安全。长春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各项举措,加强统筹调度,迅速应对灾情,全力做好抗灾救灾各项工作,努力为烟叶撑起“保护伞”。
闻令而动 “防雹天网”织更密
6月19日雹灾发生当天,长春市局(公司)连夜召开防雹减灾专项会议。长春市局(公司)党组成员主持会议,烟叶处处长同烟叶产区主要责任人、生产技术人员、农业专家、烟农代表就气象跟踪、灾情防控、灾后救助等内容进行研讨,科学制定防雹减灾工作制度,快速启动防灾减害应急预案。
柳河县是吉林省最大的烟叶种植区,也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柳河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各相关部门快速响应,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梳理完善防雹工作流程,详细查找堵点漏点,进一步完善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
财政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将每个作业点防雹炮弹供应量调整为无偿、不限量供应;
气象部门提供24小时气象服务,实时发布冰雹天气预警,及时协调空管部门请令发炮;
空管部门在保证航线安全的前提下,全面开放空管区域,确保炮弹发射及时。
同时,长春市局(公司)将防雹服务列入产前投入补贴范畴,为防雹减灾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柳河县局(分公司)抽调片区经理组成防雹小组,建立工作微信群,严格落实烟叶防雹减灾三级响应机制,及时传递天气信息,组织各防雹作业点炮手待命。
“在五道沟镇、孤山子镇、柳河镇一带有较强对流层生成,对流层局地性、突发性强,较集中。”“雷达回波强度较大,局部地区会有冰雹产生。”6月22日晚上11点,柳河县气象局值班人员监测雷达云图时,发现了异常情况。
“片区经理迅速组织炮手到位,请令!”柳河县局(分公司)防雹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新航第一时间下达命令。
“就位!”“收到!”……微信群内各方人员积极回应。发炮时机一到,轰隆隆的炮声冲破云霄,响彻天空。
18个日日夜夜,微信群内21名防雹小组成员时刻关注天气情况,实时接收雷达监测及卫星云图动向,47名防雹作业点炮手时刻就位,1000余枚防雹炮弹划破长空。
在各方力量的共同配合下,防雹“天网”进一步织密,长春烟区未再出现冰雹灾害性天气,人工干预天气取得实质性战果。
科学调度 千方百计不减收
烟叶是烟农辛劳一年的希望和主要收入来源,尽全力保证烟叶品质、减少烟农损失,是助力烟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灾情发生后,长春市局(公司)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六保”任务落实到抗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及时开展灾情排查,对接保险公司核灾定损,启动灾害救助机制,制定实施灾后自救方案,科学防控灾后病虫害,通过多项措施努力确保烟农减产不减收,切实保住烟农的“钱袋子”。
此次雹灾造成柳河县4个乡镇11个村屯的1000余亩烟叶受损,20余户烟农受灾。因防灾抗灾及时,冰雹未造成烟叶有效叶片过多损失。
强降雨过后,柳河县大部分地势较高的烟田未发生积水问题,地势较低的个别地块垄沟内有积水现象。柳河县局(分公司)烟叶工作人员全员行动,帮助烟农排水防涝,改善土壤透气状况,确保烟株根系正常发育和地上部分正常生长。
驼腰岭镇是此次受雹灾影响最大的乡镇,烟叶受损面积600余亩。雹灾发生后,驼腰岭烟站党员烟技员吴开元第一时间冒雨赶到烟田现场察看受损情况,天气稍转晴就组织烟站工作人员到烟田排水防涝,带领烟农喷施农药预防病虫害发生,同时做好追肥培土。此外,对家中劳动力不足的受灾烟农,吴开元带领同事帮助清理受损叶片,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减少损失。
“听吴技术员说,这次有效叶片受损不严重,只要大田后期管理能跟上,烟叶品质和收益还能有保障!”在吴开元帮助下,受灾较严重的烟农任洪刚一改前几日的沮丧,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除了千方百计恢复生产,做好兜底保障、抓好保险理赔,同样是降低烟农损失的重要途径。长春市局(公司)第一时间联系保险公司,快速确定查勘理赔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受灾烟农信息已全部录入保险理赔系统,相关理赔款项正按计划有序发放。不仅如此,长春市局(公司)落实灾害救助管理办法,在保险公司核灾定损的基础上,烟叶收购结束后还将对照合同约定收购数量差额,给予烟农最大程度的经济补贴,确保烟农种烟效益。
烟叶部门及时调配化肥等烟用物资,烟技员分工认领救助任务,对受灾烟农开展技术指导;合作社积极推进农药等物资采购进度,提早防范灾后病虫害滋生蔓延……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至,一车车物资如约而来,受灾烟农的脸上逐渐展露笑颜,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烟草人与烟农一道手挽手、肩并肩,尽最大努力减灾救灾,受灾烟田预计产量恢复90%以上。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