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有一个叫龙潭村的地方,这里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传统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整个村庄清丽脱俗,溪水潺潺纵贯村落,青石板路,小桥流水,熙攘的游客们忙着拍照嬉戏。民宿、咖啡馆、音乐厅、美术馆……一栋栋依山傍水的古屋带着喷薄而出的生命力,令古村愈加迷人。
图为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村貌。林希锴摄。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美丽的乡村,曾经却是一个不到200人留守的“空心村”。为何昔日的“空心村”,突然变得广受青睐?又为何一跃变成了网红的“文创村”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有一群像陈教弟一样的人,他们在用无限的热情和坚持来点亮美丽乡村,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陈教弟在龙潭村帮助村委整理村容村貌。林希锴摄。
陈教弟现在是屏南县星河电子商务服务站的老板,作为党员零售客户,他时常为村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赢得当地村民地认可和好评。
早在2015年,陈教弟还是龙潭村村支部书记。面对这样一个交通不便、发展滞后、人口流失、老宅破败的“空心村”,他积极寻求突破和改变,在屏南县“古村落保护计划”的指引下,陈教弟启动了龙潭村“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项目,由政府补贴食宿费用,鼓励30多位村民进行“文创种子”绘画学习。经过3年时间的沉淀与学习,这些村民发生了蜕变成了当地农民画家。如今,在龙潭村,村民家中墙上、路边的画架上、小饭馆的冰箱上,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其中一些农民画家的作品还深受游客喜爱,销遍全国各地。
2017年,屏南县全域旅游和古村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陈教弟又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抓住文创的机会为村庄做些事,让村子活起来。于是他迅速引入文创策划专家团队,创新房屋流转机制,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
那段时间,陈教弟他每天都围着老屋转,摸清每一座老屋的位置、面积、房屋所有人以及户主之间的关系,并分类建立档案,分组进行宣传、动员。但老屋的认定工作相对比较复杂,有些老屋的主人人在外地务工,更有的屋主是好几户人家共有,总之前期动员和沟通都需要反反复复好几十次。甚至有些屋主都已经签订了房屋流转协议,却在施工前一天表示反悔。但无论是什么样的突发情况,陈教弟都耐心沟通,站在屋主的角度协商,同时也向户主灌输“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的理念,告诉他们“老屋认领”既有效保护老屋,又提高老屋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免除他们在他乡地顾虑和牵挂。通过每家每户的深入沟通,村民们渐渐地消除了思想顾虑,十分认同“老屋认租15年”模式。
“你们看,这一座座‘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我觉得我值了!”陈教弟乐呵呵地说道,“筑巢引凤,如今的龙潭村,吸引来自香港、北京、上海、浙江和英国等国内外‘新村民’100多人,创办各类艺术共享空间69个,拥有民宿床位400多张,我的村子活了,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现在的龙潭村是宁静、开放和充满活力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和游客到来,一批富有生活和艺术创作的“新村民”选择留在这里。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陈教弟却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得更远,因此,他卸下村务安心地在村里搞经营。
2018年,陈教弟在龙潭村里开了一家副食品小店。刚开始,他发现店铺陈旧的设施和内在服务功能都跟不上龙潭村的发展,他不想只是简简单单的卖一些副食品,更想为八方来客以及新旧村民提供有用的便民服务,继续为村庄的发展做贡献。“感谢你们的帮助,我的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如今的小店不仅特色明显、美观醒目、布局合理、干净整洁,而且有新零售一体机收银区、游客休息区、便民服务区,为当地村民提供话费代缴、快递代收、社保缴费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便民休息、旅游查问、应急充电、应急物资等服务。”陈教弟感激地握着屏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客户经理郑常芝说道。原来,屏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充分了解零售客户陈教弟的需求后,结合“千乡千店”工程实施方案,从店招设计到柜台制作,从布局安排到功能划分,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惠民小店”打造方案。现如今在屏南县域像这个的惠民小店还有13家。
图为陈教弟的龙潭村惠民小店照片。林希锴摄。
“教弟啊,多亏有你,我们邻里之间的误会才能解开。”“教弟,你今天有空吗?能不能帮我和钟大哥做个沟通。”原来,村里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误会,都会到“惠民小店”找陈教弟帮助沟通和协调,他总是耐心地帮忙,从不让乡亲失望。“渴了进来喝杯水、累了进来歇歇脚、雨天我愿意为你撑伞。不论是谁,来到龙潭都能享受一份悠然自得,找到人间烟火、诗和远方!” 陈教弟真诚地发出邀请道。
青山依旧,黛瓦如故,不论是村支部书记还是普通村民,陈教弟都在用自己的热情和坚持点亮乡村美丽,照亮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正因为有许多像陈教弟一样的人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力量,激活乡村无限潜能。也正是有了这些点亮乡村的人,悠长岁月的古村也孕育着机遇和希望。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