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老勐镇,不乏定居在此的外省籍居民,陈纪也是其中一员。
然而不一样的是,陈纪的小店里,却挂满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类服饰。
“我23岁去广州服装厂上过班,以前还是厂里的版装师傅。这些年来,我就喜欢钻研各类服饰。”谈起和服装制作的缘分,陈纪打开了话匣子。
陈纪店中陈列的部分民族服饰。李亚鸿 摄
今年53岁的陈纪是四川省岳池县人,1993年曾到广州的一个服装厂打工。1999年,服装厂因为经营问题,收入逐年下滑,陈纪不得不离开广州,随即就投奔到定居在金平县老勐镇的大姐。在大姐的帮衬下,陈纪盘下了一间小店,开始做起了零售百货小生意,姐弟二人互帮互助,日子还算过得安稳。
正所谓入乡随俗,陈纪也越来越熟悉这片少数民族集聚的土地,苗族的采花山节、傣族的泼水节以及金平县老勐镇独有的“西瓜节”等等,每逢节假日少数民族便载歌载舞。出于曾经在服装厂打工的经历,陈纪便开始钻研起当地的民族服饰来。
“喏,像这个苗族服饰,染色工艺有收靛、沤靛等将近10个流程,很考究制作人的手艺,制作流程很长,工艺又很复杂,”说着,陈纪便挑出服饰展示,“还有一个问题是,这些衣服一般用麻、棉制作,衣物偏厚在当地潮湿的气候又不宜晾干,多次穿洗还会损坏、掉色。”于是,陈纪便萌生了对民族服饰进行制作改良的初衷。2005年,陈纪用攒下的积蓄,在小店里搭建了简易的服饰改良制作坊,又重新做起了服饰改良的老本行。
“涤纶这个材料在服装厂里用的普遍,我当时考虑就是用涤纶,成本低、美观轻柔还可以批量生产。”陈纪对照服饰模板手工制作出几件样衣后,便尝试进行小批次生产,没想到这首次尝试的200多件改良服饰在当地很畅销,改良衣物更轻薄,很适宜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并且还保留了民族特色设计,再加上在当时的20多元不到的低廉成本,诸多优势,让陈纪的改良服饰在当地打开了市场。
陈纪展示改良制作的民族服饰。李亚鸿 摄
“那时候还是肯吃苦,多干多得嘛,周边县市的批发商会来买,有些越南籍的少数民族也会来找我买,快做成跨国生意咧。”陈纪打趣道。随着销量的上升,他陆续招收手艺徒弟,从一开始的2个到后来的15个,销量也从一年一两百件到将近2万件。
然而好景不长,受疫情影响,从2020年服饰销量就开始锐减,大批量订单取消、原料积存,看着仅剩的2个徒弟,这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犯了愁。
在了解到情况后,金平县烟草专卖局片区客户经理指导其熟悉营销策略、拓宽销路,并重新整理小店门面,将成品服饰在店面进行展示,手工作坊分设到徒弟家中。一番努力下,今年上半年,服饰的销售额就超过11万元,而后,陈纪又陆续招收了几个徒弟。
陈纪的心脏有些问题,因为身体原因,他现在不再亲自制作服饰,闲下来就去徒弟的作坊里看看,有问题就帮着解决。
“以后打算引进自动缝纫机看看,提高产量,让徒儿们参与到改良设计里来。只有改良出更多、更漂亮的款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种蕴藏在民族服饰的文化,销量自然就会上去。”陈纪笑道。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