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中烟驻马店卷烟厂动力车间生产现场,经常会看到一位30多岁的职工,挎着维修包,手持点检仪,就像是带着听诊器的医生一样,穿梭于“庞然大物”之中,细心地呵护着这些设备,他就是维修电工高冠升。
一支电笔“绘初心”
“高师傅,你怎么还留着这么老的电笔啊!”
“这是我刚上班时使用的第一支电笔,留着做个纪念。”
这支笔是高冠升上班时第一次从师父手中接过的电笔,陪伴他进行了无数次的检修工作,同时“做一个大工匠”的理想种子,也在他心底深深地扎根,并且努力向上生长……
高冠升进行设备点检
2008年,高冠升毕业后来到该厂,成为一名电修工学徒。电气工程专业的他下定决心要学会一技之长。然而,学校学的知识和现实的设备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他就坚持每天自学专业知识,把每次维修都看作一次丰富的“直播课堂”。每当设备发生故障,他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备工具、搬材料,全力协助师傅排除故障。他还会把关键信息及处理重点都记下来,回去后反复钻研、揣摩。
就这样铆着一股劲,高冠升边学边干,终于在一年以后,从师父手中接过了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支电笔。通过不断地维修、复盘、总结、创新,慢慢的他从“小高”变成了“高工”,从小白变成了维修顶梁柱,面对车间错综复杂的设备,他练就了一套娴熟的维修本领,在自己大工匠的理想路上,不断前进,不停进步。
一个维修包“守本心”
“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得提前看看,做到心里有数接班时才踏实。”
生产现场每一台关键设备、重要接线、隐患点都装在他心里,哪儿需要高度关注,哪儿在特殊天气容易出问题,他心里都有本账。
设备一出故障,工友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高工”。
一次,在锅炉试运行时,无法正常启动,此时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
“喂,小高啊,锅炉这会没法启动,你来厂里看看吧。”
“好。”高冠升没有再说其他,立即往厂里赶。
最终,经过一项一项排除,高冠升找到了症结,成功完成维修。到了现场,又检查了一遍,确保没问题后才返回家中。
“每次遇到技术难题,我们都能感觉到高师傅心里特别着急。有时候,他在工作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眉头紧锁,一句话也不说,连饭也不吃。”同事们回忆说。
一次,空压机总是出现压力不足的报警,由于疫情原因,设备厂家不能及时到厂里解决问题,高冠升得知这个情况后,总是跑到空压站查看,甚至在夜里停产后,也会来观察情况。用他的话说,他有点强迫症,设备出现问题了必须解决,不解决自己就像掉了魂。可他忙活了一天,仍未排除故障。回到家,茶不思饭不想,就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一遍遍从网上查询资料,又一次次与设备厂家进行电话沟通,最终确认了设备故障。一晚上他兴奋的没睡着觉,脑子里全是故障已经确认,用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天一上班,他就按自己晚上的构思行动起来,终于成功解决了故障。
高冠升向徒弟讲解设备点检原理
这样类似的事情,在他身上还有很多。技能扎实、责任心强很快成为他的代名词,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生产现场设备出现疑难杂症,只要看到高冠升出现,大家都会定下心来说:“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专业技术的不断积累,让高冠升的维修技能水平也变得日益成熟起来。
一间工作室“铸匠心”
2018年,动力车间成立了“王小沈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一员,他把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传帮带”作用,帮助企业技能人才成长。
高冠升为创新工作室成员授课
“随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场流程由人工操作到现在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管理,高工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学习,大家在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学习和吸收都是他引领的。”徒弟刘顺利说。
高工带徒弟时很注重思路引导,“他不会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但会提供思路,让我们追根溯源,举一反三。”
“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在电脑上摸索ifix监控软件的使用方法,结果导致了现场监控电脑出现了一点故障,无奈只能给高师父打电话,他过来没有责怪我,而是引导我一步一步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指导我去自己动手解决故障。”“高师父在我心中啊,就像一座大山,比较沉默安稳,他就是我们的依靠。”徒弟张宏伟说。
“搞技术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如果不学习,尤其是智能化先进制造越来越多,设备就把你淘汰了。”高冠升说。现在他主要的目标就是带更多的徒弟,匠人精神的传承、把手艺传下去,是他最开心的事。
一步步走来,一支电笔、一个维修包、一间工作室,成就了这个80后设备维修达人,高冠升十几年如一日,正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诠释着一名作为驻烟人的忠诚与担当。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