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嘉兴桐乡乌镇的民兴村,田间遍地金黄,秋日的晨光照射在金色的稻穗上,金灿灿的稻浪景美如画,一幅秋日丰收图展现在眼前。
图为刘云龙在自家田埂上,准备收割成熟的水稻。
当下水稻已全面开镰收割,伴随着机声轰鸣,收割机在1100亩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饱满的稻穗脱粒入箱,簇簇秸秆粉碎还田。当地“90后”种粮大户刘云龙正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成熟水稻。金色的太阳照着他的黝黑的脸上,一粒粒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却也抵挡不住收获的喜悦。
图为刘云龙用无人机巡察田间的收割情况。
3年前,刘云龙辞去了市里的稳定工作,回到乌镇和父母一起承包了千余亩土地,正式成为一名新农人。返乡创业,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这些年,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近几年,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发展,镇里重视人才返乡创业,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村也需要我们新一代拥有技能的有志青年加入其中,给乡村带来活力。”刘云龙说。
从“种粮小白”到“种粮能手”
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刚刚回村里种田时还是有点不太适应,尤其是面对农田施肥、虫害防控等农活时有些茫然,必须一切从头学起。除了向父辈学习种田技巧,向种田能手讨教外,他先后多次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以及各种现代化农业管理经验。除此之外,刘云龙还经常跑去当地农业农村局,寻求种植培育技术方面的帮助,只要一有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由于他肯吃苦,善于钻研,边干边学,在不断摸索中掌握了农田种植的全套技术,并学会了无人机、植保机、插秧机、铲车、收割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能够驾轻就熟自由操作。渐渐地,刘云龙从一个种田“门外汉”成为“小能手”,并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和肯定:“自己种了一辈子田,现在看来,还是要交给年轻人去干。”
图为刘云龙用铲车将稻谷堆垛起来,准备机器烘干。
在父亲的鼓励和协助下,刘云龙流转种植的耕地规模逐年增加,到2022年,流转种植面积达1100亩。为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他进行了耕地轮作和稻田养虾。目前亩产杂交稻达到了1500斤,常规稻1200斤,稻虾共生的耕地,额外给每亩增收了4000元。此外,他还新建了仓库和摊铺场地,添置了烘干设备,从原来的日晒、自然烘干,到现在的机器烘干,日烘干量由原来的60吨增到260吨,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刘云龙依靠水稻成为新生代“农场主”,摇身为民兴的种植大户。他笑着说:“只有农村变美了,项目才能引得进来,村民富裕了,乡村才能振兴起来”。
从“传统零售”到“经营转型”
除了“种粮大户”这个身份外,刘云龙还在当地经营了一家食杂店,每当农闲的时候,他会回到店里和母亲一起经营打理。正值“互联网+”产业转型期,直播成了时下特别时髦的事,刘云龙也在店内架起了直播设备,尝试着将乌镇的特产推向屏幕,帮助店铺促销的同时为家乡的特产小吃做起了直播代言。他说:“乌镇本来就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我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推动小店转型升级,扩宽销售渠道,也让乌镇特产走出小镇链上世界,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图为刘云龙在店内为乌镇特产姑嫂饼进行直播带货。
工作之余,刘云龙利用周末等节假日时间,和当地桐乡市烟草专卖局的志愿者组成“香溢志愿服务队”,行走在乌镇大街小巷,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认真清理集镇及各村、小区周边围栏、路面、墙角边、绿化带等区域的烟头等杂物,倡导全镇居民维护公共环境卫生,同时对乱扔烟头、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
图为刘云龙(右)周末参加“香溢”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90后”的新农人,刘云龙将老一辈农民的朴实和新时代青年的朝气汇集在一起,在田野里绽放青春,在乡村收获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