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工作难点、堵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就是山东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创新管理员闫凯,今年32岁的他被同事们称为“创新达人”。一直以来,他潜心钻研,虚心向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自身应有的贡献。
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闫凯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单片机、传感器、电路板和各类书籍,再加上各种工具、零部件和电脑屏幕上复杂的C语言,俨然一个智能化设计用品“杂货铺”。闫凯埋头其中,心神专注,乐此不疲。
图:不断学习为闫凯长足进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实,我是学农学的,之前曾在烟站从事烟叶生产工作8年。在烟叶生产一线,我逐渐意识到信息化手段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于是跳出传统思维,把目光投向智能化领域,开始了崭新的学习之路。”闫凯说。
人最难的是战胜自己。面对未知的领域,很多人会望而却步,闫凯却勇于突破自我,跳出舒适圈,按照自己的计划一点点积累、一点点成长。很多时候,学习是枯燥乏味的,是热爱推动着他一步步向前。
经过无数个日夜加班加点的研究,闫凯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烟种补种器,现已推广应用于诸城烟区,提高了烟种补种效率。去年,闫凯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潍坊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20多个创新设备模型,在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半年工作座谈会暨上半年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展示,获得一致好评。
“现在,我已经可以通过3D构图和3D打印技术制作各种设备的组成部件。接下来,我打算通过编程对单片机、传感器等进行设计和安装,将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变成实物。”谈到他的“宏伟”蓝图,闫凯很兴奋。
在苦干中发挥光热
“要么不做,要做就尽最大努力做好。”这是闫凯秉持的人生信条。
多年的烟叶生产工作让闫凯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烟叶生产各环节管理要求的他还兼任诸城市局(分公司)烟叶类流程管理员,对于烟叶类42个流程如数家珍。在流程策划、起草、优化过程中,他融入精益思维,规范烟叶生产工作,为企业减工降本作出贡献。
“说到减工降本,我认为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升级是强有力的手段。”闫凯自信地说。
近年来,随着烟叶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烟农对机械作业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部分传统烟用机械因作业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被闲置,部分正在使用的机械存在效果差、效率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一棘手问题,闫凯帮助各烟农专业合作社搞研发,对闲置烟用机械进行改造升级。同时,针对起垄、移栽、采收、烘烤等关键环节,与农机部门、机械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校进行沟通合作,突破制约瓶颈,研发出实用好用的烟用机械。
闫凯还通过研究移栽前喷施育宝、波尔多液、阿泰灵对于降低烟田发病率的作用,得出阿泰灵对于推进烟叶生产增收有积极作用的结论,并发表论文《阿泰灵在烟叶上的示范效果研究初报》。此类烟叶生产类科研论文闫凯已发表7篇,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验结论,为烟草栽培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在实践中谋求创新
“烟草植株打顶抹杈一体装置的发明灵感,其实来自孩子的一个玩具。有一天,我在家陪孩子玩背负式水枪,玩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水枪每次喷射的水量相同,如果里面换上抑芽剂,不就可以解决用矿泉水瓶操作不定量的问题吗?于是,实用新型专利——烟草植株打顶抹杈一体装置的构思图便在我脑海里形成了。”在今年潍坊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举办的管理创新经验交流会上,闫凯作为系统专利发明佼佼者上台分享经验。
图:闫凯与同事一起研究改进“水冲式井窖制作器”
去年,针对传统井窖式移栽过程中井窖制作后易坍塌、浇水量易出现偏差等问题,闫凯与QC小组成员研制推广了水冲式井窖制作器。该装置通过在钻头处开设出水口,实现了造墒、打孔一体化操作,提高了井窖制作成功率和制作效率,解决了井窖式移栽后需另外补水的问题。
“水冲式井窖制作器的制作成本比较低,打孔效率可由原来的400个/小时提升到600个/小时,为诸城市烟叶移栽造穴减少用工4800个,节省造穴用工费用约48万元。由于使用效果较好,目前该设备已经在潍坊烟区推广应用,提高了井窖制作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烟田的整齐度。”谈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闫凯笑着说。
闫凯作为创新骨干,多次参与科技项目研究,如“卷烟导向型品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山东烟叶特色定位与应用研究”“Y48和CF228品种区域示范及配套技术研究”等,项目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潍坊市局(公司)岗位创新成果奖2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5项。
“我认为,拥有学习热情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每当自己的知识输入转化为输出,收获的喜悦无以言表。”闫凯终生学习的理想在一次次自我肯定和自我实现中变得愈加坚定。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