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这个时候,他启程奔赴南陵县许镇黄墓村,开启了为期三年的“驻村之旅”。他就是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卷烟厂驻村干部,原制丝车间生产组长王军宁。
6月5日,正值端午假期。笔者来到王军宁家中做客,此时他正在厨房忙碌着。
“一年多了,每次回来都要给我和孩子做几道拿手菜。”王军宁的爱人王家萍说道。
端午假期,王军宁为家人做了几道拿手菜(蒋宇然摄)
几句简单的寒暄过后,厨房里的王军宁一边收拾着眼前的食材,一边聊起了一年来的收获和感受。“平常吃住都在村里,有时也想打个视频给家里,但想到孩子学习任务重,爱人平常又要倒班,只能看一眼全家福,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
眼前的三口之家,家具、装饰朴实无华,但却是一个驻村干部心底的牵挂。
谈及王军宁,制丝车间的同事们都是赞不绝口。王军宁一直把芜湖卷烟厂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此前他在班组长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从组织生产到现场管理、保养例检,在岗八小时他总能把班组打理地井井有条。
从儿时的烟厂家属区,到如今的芜烟厂区,字里话间都透着对企业的“真爱”。
黄墓村以三国黄盖而得名,原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贫困村,近年来经过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已脱胎换骨成为南陵县的经济强村。目前黄墓村辖区面积6.5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民组,936户,人口3276人。耕地面积5439.87亩,水面面积2051亩,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5个。
王军宁前往特种养殖基地同经营者交流养殖前景和后期发展事宜(蒋宇然 摄)
“刚驻点那会,工作进行地不那么顺利,有时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是一想到自己在这里是代表企业的形象,瞬间就有了继续拼搏的动力。”
由于黄墓村刚好位于漳河“拐弯”处,属于圩埂地带,每年的汛期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去年夏天,王军宁刚到任便赶上了“防汛保卫战”。他迅速调整状态,深入一线,与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坚持24小时三班倒,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预警动态,多方协调防汛应急物资,日夜坚守防汛一线,对险工险段重点巡查,适时组织开展防汛宣传及应急演练工作,警报解除后还参与到河道垃圾清理运输工作中,为黄墓村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防汛保障线。
今年四月,芜湖市多个辖区相继出现本土疫情,防疫自然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王军宁所在的黄墓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属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他本人与村两委干部一起,通过广播、定点宣传、上门走访等形式解读疫情防控政策要点,协助医护人员开展核酸检测等工作。对患有疾病、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居民,采取背、抱、抬等方法用私家车接送他们接受核酸检测,切实做到“应检尽检”。当时正值春耕农忙时期,村里很多村民忙于耕作,王军宁与村两委干部带上核酸采集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在农耕现场为他们完成核酸检测,保障农业生产。
对于防汛防疫这类工作任务,王军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防汛和防疫,都是村里常抓不懈的头等大事,但是村里面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不一定能明白这些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多跑腿、多磨嘴皮子,用唠家常的方式把形势和任务解释清楚,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在介绍驻村工作过程的时候,王军宁还讲述了一件不久前发生的事情。村干部发现一位87岁的老人在路边晕倒,随即与驻村工作队员们一同送至医院,由于老人的五位子女全部在外务工,村两委便与驻村工作队轮流看护老人,王军宁本人也全程参与其中。
“这样的独居老人在村里还有很多,要想改善他们的生活,只有将乡村建设好,让晚辈们都能返乡就业,他们才能安享天伦之乐。”
从前是扎根班组,组织生产。如今是田间地头,防汛防疫。驻村的日子让打小在城里长大的王军宁也摸清了春耕夏种的规律,跟黄墓村的父老乡亲们也交上了朋友。
“我们驻村工作队下乡服务,就是要给老乡们打造一个新家。”
为完成“大家”的交待,他毅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肩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他和驻村工作队同心齐力,努力为黄墓村的村民们打造一个“新家”。从昔日的企业生产战线,到今日的乡村振兴战线,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坚守,是情怀,还有肩上的责任和担当。王军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用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不平凡的职场人生。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