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烟后稻迎来丰收 /上杭县局(分公司)供图
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关键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截至2023年,我国粮食已经实现“二十连丰”。但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以农业科技促进粮食稳产增产是必然选择。
近年来,烟草行业主动在重农抓粮大格局中找准烟叶发展方位,持续从粮烟融合上发力,各烟区在“以烟田稳粮田”的同时,不断以科技创新挖掘稳粮增收潜力,推进粮烟融合走向“深水区”,以实际行动助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行业积极推进粮烟融合绿色防控综合治理 /本刊资料
优化耕作结构 粮烟双优双稳
6月,福建龙岩长汀县河田镇南塘稻烟双优生产示范基地,阡陌纵横,一片青翠。烟农正在采收最后一批“翠碧一号”烟叶,田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字标语格外醒目。
五六月采烤烟叶,七月栽插秧苗,十月稻谷飘香,烟稻轮作是福建农民土里刨金的“黄金搭档”,也是福建烟区以实际行动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目前,福建烟后稻种植逾90万亩,占种烟面积的98%,烟后杂交水稻制种推广逾32万亩,稳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面积,占据了全国四分之一杂交水稻制种面积。”放眼沃野田畴,福建省局(公司)烟叶处处长张汉千自豪地说。
福建烟区粮烟融合的成功范例,背后凝聚着福建烟草的不懈探索和科技创新。近年来,福建省局(公司)在扩大传统烟稻轮作规模的基础上,与院士团队、科研院校加强合作,持续调优种植结构,确保烟稻茬口无缝衔接。
“茬口衔接问题往往成为制约烟稻轮作的瓶颈。促进粮烟深度融合,确定好烟、稻种植品种是关键。我们采用不同烤烟品种搭配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多方试验、分析,选择更合适的烟稻品种,确保茬口衔接顺畅,粮烟双优双稳。”福建烟科所副所长李文卿介绍说。
在烟叶品种方面,他们充分发挥福建“翠碧一号”特色品种优势,助力粮食生产。“翠碧一号”耐低温,在福建生态气候条件下有利于早栽早收,一般在6月中下旬可结束采收,有利于晚稻提早种植,减少寒流影响,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同时,“翠碧一号”特色品种优质优价,烟农种植收入普遍高于其他品种,很好地稳定了农村劳动力,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在稻谷品种选取上,福建烟区在发展壮大“中浙优8号”等优质烟后稻品种的同时,也在不断试验、发掘更优的适宜烟后稻品种。比如,龙岩上杭县局(分公司)、长汀县局(分公司)等积极引入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团队培育的最新优质晚稻品种“福占香”。经过与原种植品种和常规晚稻品种进行生产对比、试验,“福占香”表现优异,非常适合作为烟后稻种植,每亩能增产42.35公斤。“‘福香占’病虫害少、结实率高、抗倒伏、品质优异,今后可大面积推广种植。”谢华安院士测产后建议。
福建并非个例。积极推进粮烟融合战略部署,烟叶产区与科研院所合作,综合考虑烟区生态条件、种植习惯及市场供求因素,通过科学设置种植方式、品种优化等进行种植制度创新,不断寻找粮烟互促的更佳结合点。
目前,烟稻轮作在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产区已成为主要种植模式。同时,烟叶也与其他粮食作物成为种植“拍档”:
彩云之南,云南省局(公司)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推进粮烟协同项目,根据温光条件和当地实际,主要采取烟叶与玉米套作耕作模式。在上部烟叶采收时种下玉米,确保烟叶高质量采收的同时,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
齐鲁大地,山东烟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的指导下,引进“天油142”“秦优11004”等油菜品种,结合特定的栽培技术、机械移栽,构建了“北方冷寒烟区烟草—油菜一年两熟高效种植模式”。
融合促增收,稳烟又稳粮。通过合理设计种植结构,截至2023年,全国烟田种植其他作物面积占全国烟叶种植面积的比重超过70%。其中主粮占30.2%、杂粮占9.2%、油料占7.7%、蔬菜绿肥等占20.6%,烟稻、烟豆、烟油、烟菜等11种烟田耕作制度推广均达到10万亩以上。
探索不止,创新不辍。目前,烟叶产区仍在筛选孵化、论证熟化、推广固化、提升优化烟田耕作结构,以更好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擦亮绿色底色 粮烟融合共进
如果说种子是决定作物生长的内因,其品种特性影响着耕作制度的构建和粮烟融合的效率,那么土壤、病虫害、天气情况等则是作物生长的外因,直接影响着粮烟的收成和粮食安全。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保育是粮烟融合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客观上,烟粮轮作有利于破解连作障碍,改善土壤通透性、改良土壤结构,还利于防治烟叶青枯病、黑胫病及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烟后种稻还可减少施药,前季种植烟叶所施肥料可被充分利用,亩均节约肥料成本100多元。
与此同时,烟叶产区主动作为,加强土壤监测和评价,强化土壤改良和修复技术应用,为粮烟稳产提质厚植沃土——
深耕扩容,增厚肥沃耕层。传统小型拖拉机长期耕作,易使土壤耕层变浅,土壤板结、保肥保水能力变差,不利于粮烟增产增收。为此,烟叶产区普遍引进大马力农业机械,利用冬闲季节适度深耕扩容、深翻晒垡,加厚、活化耕层土壤,配合增施有机肥,确保土壤疏松健康,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增施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治理土壤酸化。经过20多年土壤酸度改良技术的持续落实,烟叶产区土壤pH值逐渐回归5.5至7.0的最适宜酸碱度范围。
增碳固碳,促进粮食增产提质。采取增施定制商品有机肥、稻秆烟秆还田、冬季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实现粮烟增产提质。
测土配方精准施肥,促进高效绿色生产。根据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和土壤养分普查结果,优化烟稻专用肥配方,缺啥补啥、平衡施肥,保证作物营养平衡。
6月,车行湘中南典型浓香型烟叶百里走廊,风吹烟浪连绵起伏,路边的向日葵摇曳多姿,如同一条条美丽的花边镶嵌在烟田周围。
“我们筛选和种植向日葵、茴香等生态控害作物,形成了‘人工释放天敌+引诱自然天敌’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模式。”湖南省局(公司)烟科所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湖南省局(公司)建立以烟蚜茧蜂为主,蠋蝽、赤眼蜂、异色瓢虫为辅的“天敌立体防控模式”,研制应用“四虫三剂”新产品,依托湖南烟草天敌昆虫繁育中心、8个地市级繁育基地、41个县级推广站,实行统防统治、飞防作业、专业服务,共创建粮烟融合绿色防控示范区10个,覆盖示范区45万亩、辐射区96万亩。
农作物病虫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灾害之一,种类多、影响大、时常暴发成灾,每年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达到10%至20%。病害“抽薪”,虫口“夺粮”,行业绿色防控综合治理助力粮烟融合再上新水平。
2022年,国家局设立“粮烟融合绿色防控”揭榜挂帅项目,分别立项武陵秦巴生态区、黔桂生态区、西南高原生态区、黄淮平原生态区、南岭烟区、武夷丘陵生态区、沂蒙丘陵生态区粮烟融合绿色防控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7项,在神州大地合力编织绿色防控“一张网”。
同时,烟叶产区也依托科研院所开展了粮烟融合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比如,近年来,烟草研究所先后与山东烟草工商以及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局(公司)联合开展科技项目,进行粮烟融合种植模式及绿色防控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构建与推广。福建烟区在稻烟同源性病害镰刀菌根腐病、立枯丝核菌、浅根线虫病等方面开展源头治理技术研究,阻断病原的转主为害;在共性虫害防治方面,以过硫酸钾原位氧化修复土壤技术为稻烟的中间串联技术,将“性诱+灯诱+蠋蝽”“诱虫板+烟蚜茧蜂”“纳米+助剂”等技术有机串并联,在全省建立1万亩的综合治理示范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全面全程发力 粮食更加安全
南岭之南,广东烟区与气象部门合作,建设气象服务综合保障平台,及时进行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科学实施专业消雹和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减少气象灾害对稻烟种植的不利影响。
三湘之畔,育苗大棚冬春育烟苗,夏育晚稻秧,秋季育菜苗,成为不放空的“生产车间”;密集烤房烤香了烟叶,也助力稻米、蘑菇等农产品“烤”进市场;覆盖耕种收环节的农机,上半年在烟田作业,下半年在稻田驰骋。设施设备共享,为烟稻轮作提供了“硬核支撑”。
中原大地,今年6月中旬前赶上大旱时节,烟草援建的南阳打磨岗水库及配套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大展拳脚。用水户只需刷一下水卡,把滴灌管子接上给水栓,水就自动流到烟田麦地,通过支付宝或微信“点一点”就能缴费。
天气预警干预、设施设备共用、数字化助力稳产……烟粮好搭档,挖潜不断档。烟叶产区不断探索创新,科技正成为推动粮烟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全程全面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立足粮食安全战略,粮烟融合步伐不歇。应当看到,目前,粮烟融合仍然面临粮烟融合内在机理分析薄弱、部分地区耕作结构有待优化、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种植技术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难题。
问题所在,正是努力所向。
“不同科研院校有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优势,下一步,烟草公司需要强化与相关科研院校合作,积极融入大农业体系,集各家之所长,共同解决粮烟深度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分析和技术集成。”福建烟科所所长李春英表示。
“目前,全国烟叶种植面积中三分之一为一年一熟制,三分之二为粮烟、烟油、‘烟+绿肥’等轮作。经过专家分析,通过调整轮作作物结构、发展烟豆间作套种、优化技术措施等途径,在烟田上进一步拓展粮油生产空间还有一定潜力。” 曾参加农业农村部烟田轮作相关调研的烟草研究所所长张忠锋说,“通过测算,下一步通过调整耕作结构,或可增加粮油面积350万亩左右、发展烟豆间作套种面积150万亩左右。”
粮烟融合发展对农业机械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研发和推广适用于粮食作物和烟叶融合种植的机械设备,如移栽机、联合收割机、智能喷灌系统等,同时,可以引导科研单位和农机企业加强小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提高轮作和间作套种生产机械水平。”湖南烟科所负责人建议。
粮烟种植技术的提升,则有赖于进一步深化学科融合,加强对各种轮作方式的多学科研究分析,强化栽培、植保、土肥、育种等专业高度融合,努力在做精做专做深上下功夫。
一茬烟叶一茬粮,黄金烟叶黄金米。实践证明,粮烟融合发展机制成功协调了“粮”与“烟”的关系,不仅稳固了烟叶基础,也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烟草行业有动力、有能力、也有实力,进一步与科研院校、专家团队联合攻关,系统阐明粮烟融合内在机理,持续优化推广粮烟融合发展模式,发展新时代现代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打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固“盾牌”。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