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暖阳下,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云仙彝族乡的一片片荷兰豆田格外显眼,随清风荡起层层绿浪。一条条铺设在烟墒上的滴灌带则如同一根根血管,为每株豆苗精准输送着水分和养料。
烟后荷兰豆实现滴灌栽培 摄/李景光
云仙乡是思茅区乃至普洱市最缺水的乡镇之一,全乡均属喀斯特地貌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长期存在干旱、土地利用率低、农作物产量不高、农业投入大回报小等问题。
为解决云仙乡群众面临的生产生活用水短缺问题,思茅区烟草专卖局党总支通过有效沟通、积极对接,先是在喀斯特地貌烟区大力建设“烟水工程”,以新增配水管网、刷卡取水、用水精确计量等实现灌溉用水有效控制,推动“烟水工程”发挥抗旱实效,继而引导芦山村党总支发动村民参与用水管理,构建“以水养水”新模式。
蔡兆雄是思茅区烟草专卖局的老员工,从事烟叶生产20余年,对烟区有着极深的感情。他主动请缨加入到云仙乡喀斯特地貌烟区“烟水工程”项目建设中,从项目建设到移交管护的3年里,通过一场场“项目建设推进会”“设计变更论证会”“现场协调会”“火塘会”倾听民声,带领当地群众一道为“烟水工程”建设与管护出点子、谋方子。该项目实施后,共建成39个蓄水池,安装智能水表663个,按实际使用量收取水费,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便利,使云仙乡喀斯特地貌烟区实现了由“望天吃水、靠天吃饭”到“以水养水、有偿用水”的蝶变。
一次次重拳出击、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个个创新办法……作为挂钩帮扶部门的思茅区烟草专卖局,着重力解决云仙乡喀斯特地貌烟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以及各族群众靠天吃饭、等雨栽烟等短板问题。得益于科技“加持”,滴灌技术不仅成为了当地节水节肥、省工省力的绿色生产技术措施,也成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烟后小麦长势良好 摄/李景光
“2023年,我家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50亩土地,其中27亩烟地都安装了滴灌设备,浇水、浇肥、施药都靠它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安装滴灌还能享受到烟草公司的产前投入政策,节省了我们的生产成本,对增产增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云仙乡烤烟综合服务合作社副社长李树良说道。
李树良介绍说,就着烤烟种植时安装的“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他家的烟后荷兰豆也实现了滴灌栽培,享受到了省水、省工、省肥料的惠利,荷兰豆、小麦种植面积因而从此前的50多亩扩种至150余亩。当前思茅区正多措并举抓早抓实小麦、玉米、豌豆、蚕豆、毛豆、青菜等烟后作物田间管理,科技的力量给这片曾经缺水的田野带来了无限希望。
烟后青菜展特色 摄/李景光
据了解,云仙乡近年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抓手,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着眼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喀斯特地貌烟区因地制宜探索高效节水项目,针对不同海拔段引导地膜栽培、膜下小苗、滴灌、膜下滴灌等多种节水抗旱技术复合模式,探索烟后增收新路径,积极融入“粮烟协同发展”大局中。思茅区烟草专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滴灌技术成功嫁接到烟后作物种植上,将继续发挥试验示范作用,推广节水节肥、增产增效、省工省力、生态环保的节水型抗旱种植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转变。”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