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队在陡山烟田唱响乡村振兴曲。
陡山村的“陡”名副其实:海拔900多米,山高谷深、坡陡弯多,虽有水泥路通往13公里外的集镇,乘车去一趟也要近40分钟。
陡山村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长坪镇,地处大巴山余脉的高山峡谷之间。以往,受限于交通不便、缺少水源等不利因素,村民除了种植苞谷用于糊口,发展其他产业毫无起色;产业薄弱,居家难以维持生计,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看不到希望,不少村民迁居外地生活,陡山村成为“隐藏”在大山里、日益“落寞”的村庄。
近年来,随着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工作相继开展,在襄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助力下,陡山村修了水泥路,建了光伏发电站,用上了自来水,配备了灌溉蓄水池,优化了种植产业,昔日冷清的村庄日渐热闹、活跃起来。
5月,趁着田里墒情好,村民姚安军夫妻俩和请来的十多名工人,连着忙活几天,完成了55亩烟田的烟叶移栽。
今年49岁的姚安军年轻时曾出外打工,也在长坪镇跑过客运。1997年,他开始种烟,一种就是二十多年。去年他种烟40亩,收入20多万,“交售上等烟比例最高,村里还奖励了2000元”。
认准种烟这条路,姚安军淘到了“金”。2015年,他用种烟收入盖起三层楼房;2019年,花16万购买了家用小轿车。大女儿24岁,大学四年学费都是靠种烟赚的钱,小儿子在镇上读寄宿小学,姚安军每周都会开车去镇上接送孩子。
“种烟收益稳定,又能照看老人孩子,非常适合我。”姚安军说,“特别是这些年,烟草公司推广机械化耕作,烟田里修了机耕路,购买的农用卡车、三轮车、微耕机都用得上,省时省工不少。”
紧挨着楼房,烟草公司为姚安军修建了两间烤房,烟叶采摘后,在自家烤房完成烘烤,装上卡车拉到镇上烟站就能交售、变现。
姚安军种烟技术好、为人实在,还兼任烟叶烘烤师,农忙时指导其他烟农烘烤烟叶;妻子则到烟站兼职做烟叶分级员,打零工,夫妻两人务工一年能增收1万元。
“我还要继续种烟,把烟种好烤好,多攒钱供小儿子上大学。”姚安军说,他相信依靠双手自家日子会过得更好,村子也会更富裕、更美丽。
对种烟、家庭和村子充满信心的,还有村民项宝玲。
1985出生的项宝玲,15岁起外出打工,先后辗转襄阳、武汉、广州等地从事养殖工作。看到家乡交通、水源条件越来越好,加上疫情阻隔外出打工步伐,2020年,项宝玲投资200万元,在家乡办起养猪场。
平整场地、通水通电、办理证照、联系客户……养猪场兴办过程中,襄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帮助项宝玲,助力他在家门口实现创业梦。
经过四年摸爬滚打,项宝玲的生猪养殖场步入正轨,年出栏量达到500头。头脑灵活的项宝玲并没有停步不前,今年他又有了种烟致富的念头。
“去年我帮老胡等几户劳力不足的种烟,移栽、打顶、采摘、烘烤等环节都参与过,摸清了种烟流程,对种烟有信心。”项宝玲说,种烟收益稳定,能够平衡生猪市场波动风险,增加家庭收入。
如今,项宝玲60亩烟田完成了烟苗移栽,成为他返乡创业、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用种烟稳定家庭收益,用养猪守候市场行情走高,项宝玲相信,自己种烟、养猪两条腿走路肯定能走得更稳、更远。
在陡山村,与姚安军、项宝玲等“大户”相比,“老胡”种烟算“中不溜儿”。
“老胡”叫胡中远,今年62岁,无儿无女,独自赡养80多岁的母亲。去年,他种烟25亩,收入12万元。
一位60多岁的老人,怎么有体力种25亩烟叶?在胡中远的庭院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停着两台微型拖拉机、一辆农用三轮车。
“机械、车辆都是靠卖烟叶买来的,‘小白龙’手扶拖拉机先后买了两台,以防坏了一台耽搁种烟,采烟我自己用三轮车运,卖烟我请卡车帮我运。”不善言辞的胡中远,提起种烟,言语里透着自豪,“现在种烟一靠机械,二靠请工,去年我开工人工资2万多元,大家都有钱赚。”
今年春天,胡中远用卖烟叶赚到的钱,请工人将院坝进行了硬化,还修建了彩钢顶棚,“以后烟叶采摘回来就能在水泥地上分类、上烟夹,不担心刮风下雨,也沾不上泥土”。南漳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还把烤房给胡中远修到了家门口,烤烟也方便。
胡中远觉得,各项条件好了,更要种好烟,种烟多赚点钱,自己老年生活也更多份保障。
去年,陡山村种植烟叶652亩,21户烟农卖烟收入293万元,户均收入13.9万,烟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现在村里一年的发展变化,比之前三五年都要大。”从小组长干起,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陡山村支部书记贾金方说,“村民种烟得到了实惠,找到了可靠致富门径,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村容村貌也有了新气象。”
烟田在院外,烤房在屋旁,亲人在身边,希望在眼前。陡山深处的人家,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