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随着城镇化推进,河南省卢氏县不少人选择外出打拼,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今,在种烟利好形势感召下,一部分人决定不再远行,毅然返乡种烟,圆起了致富梦。
“70后”张罗钢:从“包工头”到“小老板”
出生于1973的张罗钢,是沙河乡三角村留书岭组一个“烟二代”。高中毕业后,他回家随父母种了6年烟叶。1999年烟一卖完,他怀揣2000元,就到濮阳打工了。
经过10年打拼,张罗钢赚了不少钱。2010年从濮阳返回家乡后,他一直在县内当“包工头”。十年间,三角村烟叶迎来了大发展,不少乡邻凭种烟奔上了富裕路。
张罗钢看好种烟这个“好钱景”。2020年,他返乡与同乡杨小花合伙种了75亩烟叶,当年每人净落4万元。2021年,他们流转土地种烟175亩,每人净赚8万元。2022年,他们开垦新烟田种烟350亩,成了全县第一联体种烟大户,当年毛收入150万元。今年,他们已整理烟田480亩,向毛收入200万元进发。
“我有一个梦,把42个育苗大棚的苗育好,480亩烟种好,27个电烤房经营好,力争闯出联体式种烟新优势。”张罗钢说。
“80后”曲根令:从“技术员”到“特派员”
出生于1981年的木桐乡张家村张家组的县聘“科技特派员”曲根令,春节后格外忙,他既要搞好自家烟田春管,还要开班为烟农授课。
20岁那年,高中毕业的曲根令用十余年时间外出闯荡。他北上南下,在5个省市进过工厂,入过企业,干过推销员,当过建筑工,送过外卖。成家后,父母妻子劝他回家种烟,曲根令倔强地予以回绝。
2016年春节,曲根令回家见到了儿时同伴、初高中同学,发现他们在家种烟都富了起来,不少人在县城买了房、购了车。他心动了,立志返乡种烟致富。从那年起,他就着迷悉心钻研起烟叶烘烤技术来,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被外人称之为“曲氏烘烤法”的新方法,奠定了他“烘烤大拿”的名号。
曲根令烘烤的烟叶品质好、等级高,引起烟草部门的关注。此后,他先后被吸收进村、乡、县烟叶烘烤技术员队伍中。2020年至2022年烘烤季,他先后应邀在卢氏、灵宝等地烟叶采收烘烤培训班上授课,由其制作的烟叶采烤微视频在县内外广泛传播,引发跟学热潮。
“我家去年种了35亩烟叶,用电烤房一烤,80%卖进了中橘二以上,20%卖进了中橘三,一季烟卖了20余万元。今年,我又预留了35亩,我坚信有技术+设备加持,种烟收入会更高!”曲根令说。
“90后”崔乐:从“打工仔”到“工场主”
出生于1991年的东明镇河西村河西组崔乐,高中毕业后到郑州富士康打工,成了一名怀揣梦想的打工仔。2017年春节,崔乐听种烟的父母讲县里欲在其家乡建一个烟叶育苗大棚,万事俱备,就差承包人。天生富有闯劲的崔乐说通父母,一举竞标拿下了这个叫“卢氏县涧北烟叶育苗工场”的承包经营权。
在专家和烟叶技术人员指导下,当年崔乐培育的14个现代化烟叶育苗大棚获得成功。2018年至2019年,崔乐根据需要,经审批自筹120万元资金分两批扩建了13个大棚。经过7年不懈努力,崔乐经营的卢氏县涧北烟叶育苗工场成了该县规模最大的育苗工场,每年培育的烟苗可供1.5万余亩烟田移栽所需。
一边经营着育苗工场,一边种植着40亩烟叶,崔乐完成了由打工仔到工场主的人生嬗变,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今年我32岁,未来之路还很慢长,经营育苗工场,外加种植烟叶,使我家步入了小康之家,我感恩烟叶,感谢一路帮扶之人。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把苗育好、烟种好,为推动卢氏烟叶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崔乐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