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犁烟雨伴春耕,不负春日好时节。
3月19日,记者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中和营镇响水村委会下寨村民小组的田间地头,只见大马力拖拉机在杂交水稻旱种示范区内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轰隆”的机鸣声,一片片整齐划一的耕地映入眼帘。
“这片地去年种烤烟,今年轮作种旱稻。”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李进笑呵呵地说道。
对于响水村村民来说,旱地种水稻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中和营镇地处半山区地带,山梁纵横,山谷交错,过去30年间,响水村附近的万余亩耕地都没种过水稻,当地村民要吃米只能到市场上去购买。
去年,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经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和红河州委州政府安排,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与开远市委市政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的指导下,在中和营镇实施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多方努力下,500余亩杂交水稻旱种技术在这里试验成功。
旱坝种水稻,全程机械化是基础。
余勇曾是响水村一名有着20多年种烟经验的烟农。他告诉记者,一亩地,过去靠人工劳作需要一整天,如今用上机械化设备,十几分钟就可以整好。去年,余勇种起了旱地水稻,开启了创富增收的新途径。
春耕忙,备耕勤。
入春以来,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以推进全程机械化为抓手,围绕操作简单、省工省力、使用高效等要求,让农机装备成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农户正逐渐通过机械化来解放双手,真正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收”两不误。
旱坝种水稻,水必不可少。
“十年九旱伤心头,一年四季为水愁。”对于过去缺乏生产用水的困境,村民李琼芬记忆犹新。中和营镇数万亩连片地为喀斯特岩溶地区中、低山地地貌,少雨多旱,水资源短缺,村民们发展农业产业举步维艰。
为了改变当地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2011年,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协同地方政府向上级申报了开远市“东山基地单元”项目。“东山基地单元”项目烟草出资1亿余元,划分为中和营镇、碑格乡、羊街乡三个项目区,其中以中和营镇项目区的规划面积最大,设计灌溉面积为8万余亩耕地。
自“东山基地单元”项目完工后,中和营镇实现了“田成块、渠相通、沟相连、路配套、旱能浇、涝能排”,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农业生产用水条件,村民们不再为水发愁了。
有了机械、通了水,有了烟叶、种了粮,中和营镇的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端稳了“铁饭碗”,日子过得更加安稳。
“自打种了旱稻,不光我家的米不用愁,连老丈人家买米的钱也省了。”去年,李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示范区的自留地里,开辟了一块5亩多的荒地,在开远市农业农村部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收获了3吨多的稻子。
杂交水稻旱种技术对土质条件要求不高,实践证明,响水村周边万余亩耕地适宜种植。李进算了笔账,只要管理到位,杂交水稻旱种的产量不比在水田中种植的低。金色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小院里,三五个老人坐在墙角,抽着烟袋,聊着天。“我家闺女就喜欢吃自家种的旱稻,说是老家的米绿色又健康,嚼着劲道!”村里的老人满脸洋溢着喜气。
协力推进粮烟协同发展项目,是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维护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重要部署的生动实践。
今年,按照部署,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与开远市委市政府继续协力在中和营镇开展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他们紧紧依靠和发挥各方力量,聚焦全力打造全省“稳定核心烟区、粮烟协同发展、烟区乡村振兴、烟叶高质量发展”四个典范,紧盯“提高烟农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两个重点,铆定“把粮种好,把烟种好”这一关键,为行业推进粮烟协同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红河样板”。
2022年,中和营镇响水村委会下寨村杂交水稻旱种区喜获丰收。邓楚瑜摄
村民李琼芬在家中院子晾晒旱稻。邓楚瑜摄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