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查文菊的办公室,清秀整洁、井井有条,一叠叠试验记录表摆放整齐,一份份试验报告上标注了修改想法,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堆放在桌旁那一摞摞厚厚的笔记本。
随手翻开其中的一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每天的试验工作重点和经验心得。“云烟121品种在大田期间表现不错,适用性和稳定性评分佳,但切忌不能大肥大水……”尽管字迹略显潦草,但一页页试验总结就像一张张拼图一般,拼出的不仅是查文菊28年试验工作的奋进之路,更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对于严谨细致的执著追求。
查文菊(右)与农户开展品种试验育苗工作。
作为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农艺师,查文菊自2015年开展烤烟品种试验示范工作以来,从来都不敢有半点马虎,她深知这份全国、全省、全市烤烟品种试验任务承载着无数育种人的心血,更承载着烟农群众们增产增收的希望。因此,她负责的试验基地也连续七年被评为“优秀品种试验示范点”。
上工比农户还早的“乡下人”
迎着晨曦,踏着白雾,六月清晨的富源县中安街道浒子村田地里,54岁的查文菊早早地就来到了试验地点,在匆匆啃了几口馒头后便一头扎进了翠绿的烟海里。
200亩试验面积、60个试验品种、103个小区试验、19个大区试验,试验工作的强度可想而知。为了保证能准确记录当天的所有农艺性状,查文菊早已养成了天不亮就出门的习惯,但经常要忙到摸黑才能回家。
“我和查老师在二十年前做田间试验的时候就认识了,她真的是我见到过最负责、最认真的人了。烟叶生长期间,我和工人们都是八点开工,可每次到田边的时候她早就在田里忙活了好一阵了,心里只顾着担心当天的数据不能全部测完。”试验农户张良坤感慨地说道。
“这么多年来,我的工作原则一直都是今日事今日毕。在旺长时期的烤烟大田里,每天的农艺性状都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如果不及时测量,将无法保证试验数据的精准性和可对比性,这样的话,试验就乱套了,和我一起干试验的农户们也就白忙活了。”查文菊介绍道。
从“门外汉”到“老师傅”
一顶草帽、一双雨鞋、一把卷尺、一台相机、一个笔记本,这是查文菊每天下地的随身装备,缺一不可。
“我每天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准和等。准是指记录每个品种、每一株、每个部位、每片叶子的数据不能有丝毫差池。等则是要等到最好的时间和光线去拍摄最能反映特性的单株相。”查文菊摆弄着手里的相机,也说起了关于学习摄影的那些事。
“既不能‘美颜’,也不能‘遮丑’,要的就是完全真实。”和专业摄影师不同,查文菊的摄影经验可谓是“别具特色”。
早上10点和下午4点左右是最佳的时间,选定株形、选好参照物、选好角度、调整参数、看好光线、按下快门,看似一气呵成的动作背后,却是在十余年拍摄和数十万张照片中磨练出来的结果,也让她从连设备按键都不懂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熟悉成像原理的“小众摄影师”。
不爱聚会的“轴人”
尽管身处云贵高原,但盛夏时节的富源,室外温度依然保持在三十度以上,而查文菊在田地里一站就是一整天,试验一搞就是一辈子。
就这样,常年累月的辛劳,周而复始的试验,不仅让她的皮肤变得有些黝黑,也让她错过了不知多少场朋友聚会。“和老查认识的这些年,每次聚会都不见她的身影,总说要忙试验。有一次我说你估摸着测一个就快来吧,可她却偏不,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生怕数据不准确而影响了结果。”同事刘金永佩服地说道。
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查文菊深知要尊重每一个品种,珍惜每一片烟叶。“一个好的品种,必须是容易烘烤,且产质量好的,既要让农户接受,也要让工业企业满意。如果连自己这关都过不了,怎么敢向老百姓推广呢。”
从最初的摸石头过河,到现在品种试验的行家里手,她早已数不清走过多少弯路,用过多少笨方法,吃过多少顿田间午餐,穿坏了多少双雨鞋。七年来,经她之手进行试验的400多个品种,就像她的孩子一般,就算其中哪个“孩子”的表现欠佳,她也依然充满耐心地养护着、记录着,全身心地把试验铺在大地,把硕果留在田间。
随着今年烘烤季节落下帷幕,田地里的工作也告一段落,正当大家以为查老师终于能歇口气时,她却依然沉浸在资料的整理分析中。“今年60多个品种的试验记录表有一万多份,每个品种都要仔细分析,才能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为下一步推广提供有力依据。”夜色渐浓,查文菊还在认真地撰写着十万余字的试验报告,破译着藏在每一粒种子里的幸福密码。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