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综合利用、土壤保育、绿色低碳、种养循环等理念进入大众视野,打造高效烟草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烤烟+多元产业”闭环模式,探索和谐共生、融合发展新路径,已成为烟草行业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周家镇农民杨元付正在喂养黄牛。伍超祥 摄
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烟区周家镇,烟农们用上自家牛粪为原料的有机肥来改善土壤品质,在冬闲烟地种植高山有机蔬菜来综合利用剩余肥力,轮作酿酒专用粮来改善烟株生长环境,一条“黄牛养殖+牛粪有机肥生产+烤烟种植+有机蔬菜连作+酿酒专用粮轮作+苗乡酿酒”绿色种养循环“产业链”初具雏形。
增收途径:从“单一”迈向“多元”
李世英是周家镇一名职业烟农,从2012年至今已连续10余年种植烤烟,期间从未间断。年初,在行业和当地政府鼓励下,李世英的“产业链”终于迎来“新变化”。
“今年我养殖黄牛出栏3头,毛收入5万余元,第一年投入资金预计年底基本回本;种了120余亩烤烟,毛收入50万元,利润21万元左右。烤烟收后,地里余肥还很足,我准备种点菜来卖。”李世英笑道。
杨元付则是周家镇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养殖黄牛有10余年,常年黄牛存栏20余头,在行业和当地政府鼓励下,他也成为一名新烟农。
周家镇烟农李世英的烟叶正在接受验级。伍超祥 摄
“今年,我种了30亩烤烟,售烟收入12.5万元,算上养牛、卖牛粪、卖苞谷、卖菜的收入,预计纯收入30万元。”老杨兴奋地说道。
2022年,周家镇种养循环“产业链”发展农户7户,烟叶产值达120多万元,肉牛养殖等多元产业产值80多万元,实现了增收途径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社经营:从“输血”转向“造血”
“根据烟区特色资源禀赋,主动寻求烟叶与非烟产业融合发展结合点,是今年我社实现经营方式从‘输血’转向‘造血’的工作重点。”坪山烤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易伟介绍道。
周家镇是肉牛养殖产业大镇,存栏能繁母牛180头,肉牛50余头,年出栏可达350头。但牲畜粪便难以处理,易给环境造成污染,且粪便处理成本高、难度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坪山烤烟合作社敏锐捕捉发展机遇,与兴文县云耀肉牛育种专合社、10家小型酒厂等开展深度合作,采取合作生产模式,在周家镇建设一条牛粪菌剂有机肥生产线,厂区占地2300余平方米,牛粪菌剂有机肥年产能1500吨。
该模式中,云耀肉牛育种专合社提供牛粪、收购农作物秸秆和建设生产线,10家小型酒厂提供酒糟和收购酿酒专用粮,烤烟合作社负责实施有机肥土壤保育和种植技术培训,三方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2022年,兴文县坪山烤烟合作社有机肥项目实现收入82.88万元,实现利润5万余元,踏出了合作社生产经营自主规划、自主实施“第一步”。
产业发展:从“漂移”走向“固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多元化成为主流,宜烟地块日趋减少,烟地连作、化肥过度使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烤烟病害频发,烟叶内在质量不高等问题凸显,“烟区漂移”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烟基设施利用效率的难题。
发展种养循环产业链,建立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耕作制度和产业体系,不仅能修复改良板结烟地、抑制土壤中根茎类病害、提高烟叶品质,还能形成多元产业相互促进、互为保障、良性循环的新格局。
“周家镇的实践证明,发展种养循环产业链,既有助于强强联合,激发农村产业各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也有助于建立正向引导机制,固化核心烟区、固化生产要素,是解决烟区漂移现象的可行途径。”仙峰烟点点长胡万波说道。
2022年,周家镇上等烟比例高于全县其他烟区6个百分点,烟农户均售烟收入17.68万元,比全县其他烟区高10.5%。
立足烟叶产业发展优势,延伸产业链“前后端”,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稳固烟叶发展基础、实现烟叶“两稳”的重要支撑,更是烟草行业助力烟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必将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发挥积极作用。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