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洱海流域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洱海沿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之所及,但见洱海万顷烟波、沿岸绿浪滔滔,原本侵入湖滨生态红线的自建房和客栈餐馆已全部退出,代之以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犹如一条绿丝带妆点着大理人的“母亲湖”,洱海的水更清了,环境更好了,村民的生活也更加富裕了。
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烟粮协同”团队、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专家团队共同组成的调研采访组,近日赴大理市海西烟叶产业综合体开展“烟粮协同”课题调研采访活动,从烟草产业科技发展的视角,见证了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助力洱海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不懈努力与喜人成果。
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供图
烟叶是云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烟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实施“烟粮协同”,推动烟草产业绿色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高原湖泊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书记、局长、总经理李光林指出,要抓住高原湖泊污染治理契机,助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纳入重农抓粮大局,以烟促粮、以烟稳粮,实现烟粮融合、协同发展,建好“烟粮协同”示范区,为烟农增收提供更多保障、作出更多贡献。
谈到洱海保护,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保护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农民收入得到提升?洱海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只依靠几个部门、一纸文件就去推动,而是要充分发动洱海沿岸各族群众,共同维护好大家的生存环境。而只有把经济发展落到实处,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洱海保护政策,自发地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洱海。
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 供图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1年9月28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针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提出60条实施意见,云南省全面打响“湖泊革命”攻坚战。大理州人民政府随后发布《洱海流域“十四五”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切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明确蔬菜、水果、地栽花卉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只减不增”;水稻、豆类、油菜、烤烟等作物“只增不减”,以大理市海西片区为重点,扩大水稻、烤烟两种作物种植面积,增大豆类、油菜两种作物种植规模,其中烤烟种植面积比2020年增加1万亩以上。
在此背景下,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抓住机遇,今年以来,在海西片区的银桥、湾桥、喜洲三镇流转万亩烟田,探索“烟+玉米”“烟+蚕豆”“烟+油菜”“烟+大麦”等烟后套种及“烟+水稻”水旱轮作经营模式,并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专家团队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以科技进步助推“烟粮协同”,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驱车沿大丽线一路向北,经过大理古城,不久就来到了大理海西烟叶产业综合体,万亩烟田以大丽线为中轴,绵延近20公里,一望无际。万亩烟田的一侧,是莽莽苍山云雾半掩、庄严巍峨;另一侧,洱海明珠烟波浩渺、飞鸟往还。大片烟田早已采收完毕,套种上了玉米,此刻长势正旺,绿油油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放眼望去,四野里绿浪起伏。
烟农李永亮头戴草帽,行走在田垄间,照管着自己套种的玉米。“我是个老烟农,种了十几年的烟。以前到了这个时节,就该种大蒜了。种大蒜收入高,我们大家都种。后来,说是要保护洱海,大蒜就不让种了。”
为了解决烟农增收问题,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推广玉米、蚕豆、油菜等烟后作物替代种植,并引入张福锁院士专家团队,力争将烟农亩均收入提升到1万元以上,从而调动烟农们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
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 供图
“现在我们烟后种玉米、种蚕豆、种油菜,烟草公司给种子,帮我们找销路,还有烟草科技小院的博士们手把手教我们浇水施肥、防病虫害,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怎么也有1万多了。”李永亮满意地说。
今年6月,在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推动下,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引入张福锁院士团队,共同在洱海边建设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充分发挥烟草行业全产业链优势,凭借院士团队雄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立足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促进“烟粮协同”高水平发展,在洱海流域构建以烟为主的种植制度和“烤烟+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洱海流域烟草产业绿色发展,助力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沿着大丽线行至湾桥镇与银桥镇之间,向东转入一条小路,穿过青绿满眼的烟田,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就可以抵达洱海岸边。如果是一名游客,那么可以在这里租上一辆花花绿绿的自行车,沿着环湖生态廊道悠然骑行,自得其乐。但调研组的目标却是紧挨环湖生态廊道而建的一座白色小院——大理烟草科技小院。
白墙青瓦,吊角飞檐。乍看上去,这只是一座普通的白族风格农家小院,但走进院中,迎上来的却不是身穿白族服饰的农家大嫂,而是看上去文质彬彬、讲起农业技术头头是道的研究生们。他们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在张福锁院士的带领下,扎根农村,与村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零距离接触农民和农业生产,开展土壤监测、农户追踪、绿色投入品研发、洱海面源污染研究、“烟草+N”示范模式探索等科研工作,以自身的学识技术和青春活力,助力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烟草产业融合发展,为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出了无私的奉献。
云南绿色生态烟叶发展研究会 供图
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向调研组和陪同领导一行介绍了小院的基本情况,以及“烟粮协同”示范区内土壤和水体的基本特征,讲解了烟草小院在提升土壤肥力、减少肥料投入、降低污染排放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其中,烟草小院指导老师欧阳铖人博士提到的“绿色智能肥料”,引起了参与调研人员的兴趣。
欧阳博士介绍说,由于不同阶段烟叶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不相同,所以在以往的烟叶种植过程中,肥料利用率不高,很多养分都没有被烟叶吸收,从而导致污染和浪费,烟叶的生长也受到影响。为此,烟草小院专家团队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实验,结合洱海流域的地理特征,定向开发出一种“绿色智能肥料”,该肥料属于缓释肥,利用包膜技术做到了不同营养成分在不同时期的缓慢释放,从而提升了肥料的持久性和利用率,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接下来,烟草科技小院将继续发挥张福锁院士团队的科研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做研究、助生产、提质量,积极做好“烟粮协同”课题研究和实践,为洱海高水平保护、农民高层次增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尤辉表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烟粮轮作,一体发展,高水平建立‘烟叶+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求,积极推动以烟为主的多元产业发展方式,在种植规划布局、烟叶轮作及烟后作物筛选、配套生产技术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粮烟协同发展的高效种植模式,通过典型项目示范,带动烟粮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