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烟叶烘烤质量一直是烤烟生产难以解决的问题,烤后烟叶常出现含青(青茎、浮青等)、挂灰等杂色现象,烟叶质量较差,上中等烟比例较低,烟叶可用性低。可见提高上部叶的质量、可用性对于提高烟叶的总体质量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河南省卢氏县部分具有较高种植烘烤烟叶经验的烟农,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实施了上部烟带茎砍烤工作实践。
带茎烘烤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烘烤技术,比常规烘烤工艺更能够提升烟叶的品质。此项烟叶烘烤技术,为解决烟叶含水量把握不准确以及烟叶混部位、混等级现象严重的问题提供了帮助。有部分烟农说,使用该方法烤烟,上中等烟叶比例提升至94%以上,杂色烟比例减少50%以上,烤青烟减少近45%,能够显著提升烟农的收益。
但在一般人看来,带茎烟叶烘烤方法已经非常理想,不必再进行技术研发升级。但经过近两年实施带茎烟叶烘烤技术的应用,通过不断观察并总结出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传统工艺中,烟叶含水量把握不准确以及烟叶混部位、混等级现象严重。二是采用带茎烟叶烘烤工艺,可以解决前述传统工艺的技术问题,但带茎砍收步骤中,烟茎的长度增加,烟株的整体长度随之增加,增加了烟株的含水量。一方面提高了物流运输的要求,增加了物流运输和物流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烟株的含水量增加量大,烘烤步骤中,稳温时间长,消耗的能源较多,增加了能源消耗成本。三是带茎烟叶烘烤工艺中,烟株上部烟叶4-6片充分成熟后砍收,烟叶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顶部烟叶成熟时间最晚。上部烟叶中,有4-6片烟叶充分成熟时,可能存在顶部烟叶未成熟、成熟状态、充分成熟三种情形;烘烤时,未对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做区分处理,不利于整体提高烤烟的质量。
10月初,卢氏县逐步进入上部烟叶成熟的采收期。上部叶片处于烟株顶部,吸收光照强,具有营养丰富,干物质积累多,叶片厚,组织较紧密,含水量低的特点,其在田间耐养,成熟慢,成熟期长的特性往往影响到在上部叶的烘烤中,叶片变黄慢,容易出挂灰烟的情况。但经采用4-6片一次性采摘并带杆烘烤,这样可使烟碱含量降低,化学成份协调,叶片结构更合理,使颜色更加桔黄,对减少烟叶挂灰以及提高上等烟比例等具有较好效果。
笔者结合经验,整理出此类烘烤中需注意几点事项:
一是采收前注意提高上部叶含水量。上部叶相对较厚,细胞组织紧密,水分含量较低,在变黄期失水快,易烤青。为提高上部烟叶水分含量,在采收前先向烟田灌水。具体要在采收前1至2天,向烟田灌水至垄面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让烟株充分吸收水分,增加烟叶束缚水的含量,提高烟叶含水量。
二是田间烟叶达到成熟标准。8至9成黄,成熟黄斑明显时,用镰刀将上部4至5片叶带茎长10至15cm一次砍收,如果砍下的烟叶较脆,易折断,可采取先砍株,放置于田间垄面上,待烟叶稍失水变软后再收集运输。
三是入烤挂杆方法。普通烤房每杆挂20至25株,密集式挂30至35株,四周麻绳围绕几圈,将烟杆头尾固定即可,装烤竿距18公分左右,采用“品”字形交错摆挂装烤。
四是开烤后变黄期应注意保湿增温促变黄。变黄期要尽量保持烟叶水分,提高烟叶组织温度,促进烟叶尽快变黄及内含物质充分转化。因此要适当提高变黄期的温湿度,缩小干湿差。不要在35℃以下拖得过长,叶尖叶边变黄后,就及时将干球升到38至39℃,湿球36至37℃。让烟叶在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尽快变黄。若采收的上部烟叶成熟期干旱,含水量过低,应清晨早采“露水烟”,进行“加湿烘烤”,以防烤房内湿度过低,烟叶难于变黄。
五是变黄末期时要适当延时促转化。为使烟叶内含物质充分转化,应适当延长变黄时间,在38至39℃的阶段,要把烟叶烤到8至9成黄或黄片青筋,再微加火力,缓升温至42至43℃,保持37℃的湿球温度,烤到叶片全黄,大多数支脉变黄、凋萎变软后再转入定色干叶期。
六是在整个烟叶烘烤期间排湿稳起了关键作用。在43℃时,烟叶接近完全变黄时及时进行微量排湿,变黄期结束,定色干叶期开始时,要稳转火,慢升温,稳排湿,每1.5至2小时升温1℃,使变黄的烟叶及时定色,同时促使未变黄的支脉完全变黄,到50℃时,及时全开进风门大排湿,升温可加快,每小时升1℃,升温到干球54至55℃,湿球39至40℃,保持这一温度和湿度排湿干叶。烤到叶片全干,大卷筒时进入干筋期,烤干主脉即可。
上部烟叶烘烤是十分复杂的过程,虽然基本原理相同,但因烟叶品种、性质不同,烟叶烘烤特性就不同,再加上外界环境及烘烤设备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