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土烤房。
在今天的福建烟区,零星分布着一些闲置不用的烤房,斑驳的墙面上刻画着岁月的痕迹。它们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烟农修建的土烤房,是一种自然通风气流上升式烤房。在密集式烤房推广之前,这种烤房在福建烟区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烤房墙体开裂、保温保湿效果差等问题开始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密集式烤房“闪亮登场”。创新推广生物质燃料烤房、积极探索智能化“云烘烤”、建设密集烤房群顶棚光伏板发电项目……福建烟区烟叶烘烤如今已步入智能化时代,烟农种烟越来越轻松,烟叶烘烤质量明显提升。
烤房变迁背后,是福建烟区烟叶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沧桑巨变。时代大潮中,福建烟区自觉践行“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符合烟叶产业特点的发展路径,奋力书写福建烟叶发展的时代答卷,为行业全面深化改革和烟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
1984年1月1日,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挂牌成立,福建烟区烟叶生产工作从此掀开了新篇章。1989年,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确定龙岩、三明、南平为重点烟区,从计划、资金、农资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福建各级政府出台烟叶生产扶持措施,提高了烟农种烟效益。
1990年起,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烟叶生产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通过引进推广特色优良品种,普及种植新技术,烟叶种植水平提升,质量大幅提高。同时,他们通过限产压库提质,确保产销平衡,将上等烟比例提高到35%以上。
建立优质烟叶开发基地和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基地,调整种植规划,改革传统育苗技术,推广“三段式”烘烤工艺,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烟草种植技术快速发展;推行“一打三扫”烟叶原收原调模式;着手从自然生态条件、品种特性和烟叶质量风格方面深入研究,不断健全完善福建特色烟叶生产技术体系;从挂杆复烤向打叶复烤转变……1998年以后,福建烟叶生产按照“稳定规模、调整布局、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调整烟叶布局,逐步走上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道路。
2007年6月,国家局党组提出烟叶生产要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自此,福建烟区开启了探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生动实践。
随着“一基四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烟农联合互助组、烟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烟农组织应运而生,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拓展,烟叶质量和烟农效益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烟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自2005年以来,福建烟草商业系统共投入烟基资金67.7亿元,建设项目30.62万个,受益农田面积330万亩。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建设40个水源工程,投入援建资金23.75亿元,39个项目已全部完工,灌溉农田面积49.91万亩、受益人口113.33万人。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奋进的脚步,迈上新的征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19年12月,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创新提出福建烟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聚焦内在质量、特色风格、核心烟区、技术支撑、创新力度、市场需求明确要求。
近年来,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持续夯实烟叶产业发展基础,以服务烟农、满足工业需求为中心,努力走出一条“供需协调平衡、供给优质高效、产业融合发展”的烟叶高质量发展之路。
品质特色上,福建烟区坚持创新驱动,特色烟叶开发不断深化,形成了“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的发展思路。依托优质的自然条件,以“翠碧一号”为代表,福建烟区发展成为全国重点优质特色烟区之一。
生产管理上,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一企一策”制定个性化技术方案,创新并推广烟叶“种采烤分一体化”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了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烟叶均质化水平;全面推广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建立烟叶收购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了烟叶收购可视化和质量可溯化。
产业带动上,福建烟区实施“以烟促稻、以烟稳粮”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探索推进烟稻产业实现产业规划协同融合、生产技术互利融合、基础设施共享融合、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并通过基本烟田保护稳住烟叶“基本盘”,助力严守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目前,福建全省已形成了“政府领导、齐抓共管”的基本烟田保护管理格局,“前烟后稻”的种植模式成为烟农增收的有力保障。
不仅在福建,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我国各烟区积极探索先进的管理方式,将现代烟草农业与大农业发展相结合,将其纳入大农业的范畴体系,以全面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惠及农民增收、财政增税。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多个烟区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烟区产业综合体相结合,探索推行“烟叶+水稻”等轮作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烟叶+蔬菜”等多元产业,为更好助力乡村振兴和烟农共同富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