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清晨,江西宜春上高县田心镇南江村田间闪现着一个年轻的身影,一个小伙子正娴熟的开着机子在培土。
这片烟刚好团棵,烟株横竖成排、大小整齐一致、叶子随风摆动,长势喜人、生机盎然……
小伙子正是南江村村民卢先平,一个85后。在这个偏僻的村子,大部分青壮年都进城了,像他这样的年轻人真不多见。他不甘于平凡,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农村广袤的田野,闯出一番天地。
爱钻研的“农机手”
卢先平的院子各式各样农机星罗密布,就像是大男孩的“玩具装备区”。两台大型的收割机、一台大马力拖拉机、挖掘机,打穴机、培土机,你能想到的农机具,他这都有。
七年前,他敏锐地察觉到农村劳力流失严重,机械化是农业的发展方向,决定在农村放手一搏,租赁了三百多亩农田,购置了烟叶与水稻种植所需的整套农机具。凭着勤劳与天分,他很快便可以玩转各类农机,从养护到使用、再到简单的维修,他都能轻松搞定,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农机能手”。
他的农机不仅自家使用,也为周边农民犁地、打田、收割稻子,每年机耕收入六七万。先平做事认真、服务热心,连隔壁汗堂镇的农民都找他做事,“先平整地精细,稻子收的特别干净,我们年年都是请他来做事。”汗堂镇广坪村村民说。
图为卢先平拖烟拉烟
懂技术的“新农人”
今年六月初,阴雨连绵,正值下部烟采烤季,很多烟农出现了烤烂烟。卢先平的烟叶却颜色金黄、色泽鲜亮,找不到一片青杂叶,许多烟农都很好奇,跑来问他。
“下雨天嘛,烟叶含水量大,空气湿度也大,烘烤排湿不畅容易烂烟,稀编烟、稀装烤、勤排湿才是稳妥的办法。我要求工人每杆编烟不超过120片,每烤不超过340杆”“有些人(烟农)把采烟、编烟、上烤这些都全部交给工人,自己当甩手掌柜,采的不熟、编的太多、装的不匀、排湿不勤,很容易烤坏烟。”先平说。
烘烤期间,他基本都住在烤房点,密切关注烟叶变黄、失水状态,做好间歇性排湿,尤其是遇到特殊天气、特殊烟叶,他更是格外关注。他深知,一烤烟的价值近2万元,他四五个烤房同时开火,马虎不得。
过硬的技术赋予了他融会贯通的本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烤出漂亮的烟叶。
会算账的“活电脑”
去年,卢先平80亩烟卖了45万元,亩均收入5625元,高出平均水平1545元/亩;每亩投入成本2200元,比其他农户少了七八百元。算下来他每亩烟比其他人净收入高2000元左右。
被问及原因时,他说“要想多挣钱,一方面是要把烟叶种好、烤好,好烟叶是宝,十九元一斤,差烟叶六元一斤,最差烟叶分文不值;另一方面是要想办法控制成本,现在人工、农资都太贵了。”
“要控制用工,关键是要搞机械化,我自己有拖拉机,整地、起垄、培土这些都是自己搞,扣除油费,至少省了1.8万;再说拖烟,请一个男工带辆三轮车要400元/烤,我今年29烤烟,需要1.16万,我只请女工采烟,自己拖烟,省下了1.16万元;烟叶装烤150元/烤,这个活比较讲究,要均匀装烤、上密下疏、没有风洞、上黄下青,否则容易坏烟,我是自己做,省了4000多元。”
卢先平不仅是种庄稼的好手,还有木炭烧制技术。每年种80来亩烟、200多亩水稻,冬闲了烧制、批发木炭,年收入有三四十万。7年来,他家换了新房子,开上了小轿车,院子里的机器持续更新换代、机器的马力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齐全。
图为卢先平与工人一起编烟
展望未来,卢先平表示,我在这个偏僻的农村长大,希望自己的家乡能一改落后的面貌、早日换新颜,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走向振兴、致富路。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