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烟叶黄,户户农事忙。走进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大栗树乡乐作村的烤房群,烤房里挂满的一夹夹“黄金叶”映入眼帘,烤房外,彝家烟农们正将采摘的新鲜烟叶均匀铺在烟夹上,用烟夹另一面往烟叶上一扣一压,一夹烟叶就顺利完成编杆操作了,不到3个小时,300多夹烟叶就整齐摆放在烤房前等待着入炉,一股鲜烟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马关县大栗树乡乐作村烤房群使用烟夹编杆烟叶烘烤出炉。
“这股香味不算好闻,等烟叶烘烤一个星期左右,可能还会有一丝‘异味’,烟农们可都盼着这股味道,这意味着一年的收成就要落袋为安了。”马关县烟草专卖局烘烤师李友庆笑着说。
“这把‘小梳子’真是太好用了,以前至少要6分钟才能编完一杆烟,现在2分钟就搞定了,每炉还能多烤六百多公斤烟,不仅工作效率高,工钱也省了不少,效益更好了……” 望着操作台上又夹满一夹的鲜烟叶,大栗树乡乐作村烟农杨朝选满心喜悦地说道。
马关县大栗树乡乐作村烟农杨朝选手持“小梳子”上的“黄金叶”笑容满面。
原来,杨朝选口中这把神奇的“小梳子”就是近年来马关县烟草专卖局大力推广使用的梳式烟夹,相比于传统使用烟杆的编烟方式,工作效率大有提高,用工成本也大大降低,有效解决了烟叶烘烤中的一大难题。
“现在烘烤烟叶比以前简单多了,省心又省力。”作为一个烤烟种植能手,杨朝选见证了编烟从烟竿到烟夹的转变。
“过去最让我们工人头疼的就是用烟杆编烟,需要用线将烟叶串起来绑在竹竿上,再送入烤房烘烤,每次都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才能编完一炉烟,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现在烟草部门推广使用‘小梳子’,编烟再也不那么费力了,半天时间不到就把一炉烟编完了。”杨朝选家请来的编烟工人金定粉说。
乐作村作为大栗树乡的传统烟区,烟叶种植历史悠久,烤烟也成为当地彝家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烟叶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现实因素影响,马关县种烟大户越来越多、户均种植规模逐步增大,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马关县烟草专卖局大力推广省时省工的烟用机械及相关设施设备,为烟叶生产过程中的农机农艺融合贡献智慧力量,而梳式烟夹的使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今年我家种了35亩烤烟,在没用烟夹之前,每次‘采编装’虽然请了10个工人也要忙活到晚上9点左右,辛苦不说,用工成本还高,由于装烟时间过晚,分类分层装烟做得不到位,烘烤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好烟叶也不时有烤坏的情况。一年算下来,这‘采编装’的小工钱和烘烤损失的烟叶也是个不小的数目。”乐作村的烟农黄立柱介绍道。“今年我从合作社租了600个烟夹,有了烟夹以后,编烟的劳动效率大为提高,每次可以少请2-3个工人,一年下来节省了不少成本,而且烘烤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保障。要是再多有些像烟夹这样的好东西,我明年还能多种5亩,再种上个10年……”
谈起烟叶编杆方式的转变,大栗树乡乐作村的烟农们赞不绝口。
“相比起人工编竿,用烟夹编烟烘烤能增加装烟容量20%-30%,编烟环节能减少2个工、提高近60%的劳动效率,烘烤成本可降低20%以上,有效缓解了烤房紧张的问题,还提升了烤后烟叶品质和均匀度。”大栗树烟叶工作站站长黄冲说。“如果‘小梳子’保管得当,可以连续为烟农‘服役’十年以上。”
种是金,管是银,烘烤才是聚宝盆。近年来,马关县烟草专卖局采取“公司+合作社+烟农”的模式,以“小梳子、大作为”方式有效推进烟叶生产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梳式烟夹的推广使用为马关县428户烟农带来福音,让烟农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更好地巩固和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