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小龙潭镇大矣那味村,一幢外墙米色的二层小楼看着温馨,小楼的主人名叫白桂元,是村里第二代烤烟种植户,也是第一批“职业烟农”。
进屋、沏茶,41岁的白桂元热情地招呼大伙儿落座,一组深色的布艺转角沙发和客厅的布设相得益彰,软和又大方。
(白桂元和妻子孔琼芬。邓楚瑜摄)
“我结婚那年开始独立种烤烟,到今年有20年。”白桂元呷了一口茶,刚起话头就被妻子孔琼芬打断,“不对,我们结婚都23年了。”看着白桂元不好意思地挠着头,孔琼芬又补了一句:“你怕是只记得这个事!”惹得众人笑成一片。
1988年,在当地烟草部门的支持下,大矣那味村引入烤烟种植,白桂元家成了村里第一拨烤烟种植户。在那个经济条件还不宽裕的年代,靠着家里种烤烟,白桂元5兄妹没饿过肚子,20年前他和哥哥姐姐们分家过日子时,家里的条件在村里已排在中等。
大矣那味村大部分耕作区为山坡地,此前从村里去往这些区域的路是畜力车压出来的土路,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2010年,当地烟草部门出资将泥巴路换成了机耕路,从此村里拉开了机械化耕作的序幕,“地势平坦的地块由烟农合作社的机耕队负责翻犁,坡度陡的地方用微耕机。”白桂元说。
村里种烤烟的时间虽然有30多年,但烤房设施普遍老旧,每年造成的烘烤损失不小。2013年,按照“补贴大部分,村民自筹少部分”的原则,当地烟草部门帮助乡亲们建起了32座卧式烤房,同时协调电力部门架通了分电线,全村30多户村民尝到了卧式烤房带来的甜头。
看着手里的余钱多了起来,2019年,白桂元决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规模,走“职业烟农”的路子。然而,流转土地并非易事,白桂元碰了几次壁后有些泄气。
得知白桂元的情况后,当地烟农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按平价将合作社在附近村子流转的土地返租给他一些,让他安安心心搞生产。
去年,白桂元种烤烟和玉米的收入,加起来有25万多元,家里的总体情况在村里依然排在中等。
为啥奋斗了这些年,白桂元的家庭条件还没有排在前头?“村里不止我家是‘职业烟农’。”呷了一口茶,他说出了其中原由。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