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的天空下层峦环绕,山脚下烟田旁,两位主播身着当地彝族特色服饰走在乡村小道上,正对着镜头娓娓道来。
“粉丝宝宝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直播间。今天我们一起来到烟田,和大家一起感受生态烟叶的原生环境。”近期一场烟田里的直播活动吸引力不少人的关注。
伴随着活动的开展,主播们介绍了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街镇烟田的海拔高度、土壤肥力和烟叶生产工作。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坤为观众现场讲解移栽技术要领。“我们采用的是膜下小苗移栽技术。首先,烟苗入塘前,根据土壤墒情,每塘要先浇定根水。然后挖一个深5厘米左右的小洞,用手指轻轻捏住烟苗大叶,将烟苗放进洞中。随后,在烟苗四周8~10厘米处,将烟草专用复合肥环状施入。烟苗移栽后,要及时进行盖膜,盖膜时,要先将膜两侧蹬紧……”
这场直播活动所展示的内容,是彝良烟区近年来转变发展思路、夯实发展基础的一个缩影。活动过后,整个彝良烟区的烟叶移栽工作全部完成。
“创新沟通方式,我们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同时帮助大家了解彝良烟区的烟叶生产特点和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彝良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张平说。
彝良烟区地处乌蒙山区腹地,山高路远,山地面积占到全县面积的96%以上,烟叶生产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烟区布局,严格落实烟叶标准化生产各项技术措施,彝良烟区呈现出烟叶质量逐年提升、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的发展趋势。2021年,烟农户均收入7.01万元,同比增加1.23万元;2022年,种植农户2866户,预计实现产值2.2亿元以上。
事实上,早在2012年开始,彝良县人民政府就结合彝良烟区种烟实际,制定出台了基本烟田保护制度。面对新一轮基本烟田规划,彝良县从2021年开始,从生态条件、烟叶质量、工业需求、烟区可持续性等方面对烟区布局进行重新规划,努力推动基本烟田主动融入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将基本烟田纳入政府农业支柱产业统筹规划建设中,实现烟粮融合,设施互补。
为了进一步稳定核心烟区、转变发展方式,彝良县局(分公司)按照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及昭通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部署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依托“互联网+”,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加强烟叶生产技术“最后一公里”的普及,不断提升自身烟叶品质竞争优势。
卓文伟是彝良县龙街镇龙树村的一名“90”后烟农。高中毕业后,他先后到过广东、昆明等地打工,由于疫情、家庭等多方面原因影响,他最终选择回来种烟。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种烟的是烤烟种植方式的变化。现在种烟比我父辈时候轻松太多了,收入也比较稳定,同时可以就近照顾父母和子女。”卓文伟一边说着,一边向记者介绍起他们使用的“香叶智农”APP。
记者看到,在“香叶智农”APP上,涉及合同管理、物资补贴、专业化服务、技术指导等多项内容。烟农合同信息、种烟地块的数字化与APP绑定,便于统一管理,改善了以往合同签订环节投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业务执行管控不灵活、烟农签字过多等问题。
通过“香叶智农”小程序,彝良烟区7个乡镇35个村民委员会2866户烟农通过手机“扫一扫”的方式,“一键”网签,从繁琐的合同签订流程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少跑路、多受益”。
“围绕‘一部手机种好烟’数字化体系,我们已经在推广使用‘香叶智农’烟农服务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效果,打通了烟叶生产、流通、使用全环节数据链条。当前,我们移栽已经全部完成,这为烟叶生产工作迈出了关键一步。”彝良县局(分公司)经理王文斌说,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做好烟叶生产模式的创新工作,让数字化在烟叶生产转型发展和烟农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