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哈马村烟田里,一名青年穿行在田间,为所在乡镇的烟田管理带来新技术,他就是1992年出生的周兴斌。
“90后”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
现在正是起完垄抢移栽的时期,地里用了大型旋耕机翻耕起垄。“以前雇人用小型旋耕机,现在自己用大型旋耕机,既节约成本,还能利用机器为别人提供耕地服务。”周兴斌说。
父亲从事烟草行业30余年,周兴斌从小耳濡目染,将许多种植技术记在了心里。大学毕业后在贵阳工作,四年前辞职回家与表兄承包80亩土地种烤烟,成了一名专职的烤烟“新农人”。
无人机植保获认可
在周兴斌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天天没亮父亲就出门劳作了。
一次赶集,偶然看到镇上有人在推广农用无人机,他便想:我家的烟田也可以试一试?!
2019年自己花2000元雇人用无人机植保,效率提升,效果也提升了。
“相较于传统植保方式,对于大面积种植的土地来说,无人机覆盖面更广,效果更好。”周兴斌说。
周兴斌在维修无人机。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后来,周兴斌学会了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但只用在自己的地里让他觉得有些可惜,慢慢地,他也给别人家飞,还保证效果,逐渐得到认可。
“越来越多人咨询,我还想把师傅请回来,可同时服务蔬菜和其他作物。”高端装备让周兴斌的务农方式发生了变化,也让当地的劳作方式有了改变。
兄弟齐心 烤烟变“金”
过去三年,周兴斌跑遍了晴隆县,也把当地的优质烟田“瞰”得一清二楚。2021年,他和堂兄弟四人一起合伙将土地租到了400亩,成了烤烟大户。
“哥哥和堂兄弟懂农机和销售,我们各司其职,比其他的烟农更懂得利用好器械和管理,烤烟的质量自然不会差!”周兴斌说。
除了利用好无人机,兄弟几人还商量出“尽量多请人,大面积、统一化种植”的管理模式。
2021年,周兴斌种植烤烟纯收入达到13万元,家中还养殖了10头猪,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周兴斌的带动下,朋友马蚁也在2021年回到黔西南种下70亩烤烟,两人的话题从往日的电子游戏变成了种地。“希望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有更多的大学生回来建设晴隆,家乡才会变得更好。”周兴斌说。
“哈马村有50户烟农,2021年种植近1000亩,收入达到416万元。”晴隆县友诚烤烟综合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平均每户烟农收入超8万元,不少家庭建了小洋房,开上了小轿车。
“政府为支持乡村振兴,在村里修建了12栋集群烤房,今年烘烤季节就能用上,将为我们节省成本近16万元。”周兴斌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