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扎门村独家村民小组,是一个只有50余户人家的烟叶种植村。这几年,村里有不少人外出打工,种地的劳动力日渐紧缺。如何保证土地有人种、种得好,是村干部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独家村的情况并非个例。在蒙自市,一些烟叶种植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形比较突出,这对稳定农业生产主体、稳住留守耕作村民的钱袋子提出了新要求。
47岁的烟农马应高是独家村的留守村民之一。此前,他也想过外出打工,但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可选择的打工机会不多,加之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有人在身边照顾,他最终选择了留村种烟。
马应高家的劳动力只有他和妻子两人,农忙期间为了赶节令要请工帮忙,开销不小。更让他“挠头”的是,烟叶生产季节性强,乡亲们常常会集中请工,拿着钱都找不到人。
近年来,包括独家村在内的烟叶种植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形,当地烟草部门十分关注。他们一方面积极推广减工降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设备,一方面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当地烟草部门建议村民组建“合心小组”,以“抱团取暖”的方式稳定农业生产主体。
“合心小组”由若干户关系融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村民组成,在烟叶移栽、采摘和烘烤等用工量相对集中时节,通过以工换工、集中优势力量逐户帮忙的方式,解决单户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这个模式其实此前部分村民也自发尝试过,但涉及面不大,而且村民之间没有形成默契,效果不明显。”当地烟草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了解村民的具体情况后,统筹谋划、加强指导,引导村民根据需求合理组建“合心”小组,进一步明确小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完善相关规程,有力凝聚了村民力量,更好发挥出了小组作用。
马应高家所在的“合心小组”一共有4户人家,劳动力有近10人,几年下来,4家人拧成一条绳、一心奔小康,互帮互助的范围从烟叶种植扩大到其他方面,时间也不仅限于农忙时节。
“现在,哪家有个大事小情,只要小组成员知道了,大家都会去帮忙,就像一家人一样。”马应高说,“合心小组”组建后,大家兜里的余钱越来越多,这几年每到农闲时,4家人都会约着自驾游,远到西双版纳,近到州内县市,他们都去过。
“合心小组”让烟农尝到了甜头,不少村民也开始学着马应高等人的做法,抱起团来开展烟叶生产。如今,独家村50余户人家组建了10个“合心小组”,众人拾柴,幸福的火苗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