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人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10月15日一大早,一辆满载着金灿灿烟叶的货车驶进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南陵烟站,南陵县弋江镇弋丰村烟农叶青坐在车上。在烟技员杨荣武的指引下,工人们帮助叶青把车上的散烟搬运进新建的增湿回潮房。增湿回潮房可以有效预防烟叶干燥破损。接着,叶青走进烟农休息室,悠闲地喝着茶水,等待着交烟的货款打到自己的账户里。皖南烟叶公司今年推行的集中分级收购模式不但省去了烟农奔波的辛劳,还减少了烟叶的运损,保障了烟农收入。
实现集中分级收购模式的背后,增湿回潮实用新型技术和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手段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有效优化烟叶收购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让烟农交售烟叶省心、放心、舒心。近年来,皖南烟叶公司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使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创新成为助推皖南烟叶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双引擎”,通过科技创新有效助力烟叶高质量发展,烟叶质量逐年提升、烟农收入逐年增长。
创新平台立柱架梁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强大支撑。皖南烟叶公司始终坚持“适应市场、加强合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支撑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方针,聚焦品牌需求,搭建创新平台,深化协同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初步构建了支撑烟叶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聚焦工业品牌需求,皖南烟叶公司开展技术与管理项目创新研究,推进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研发推广一体化。为充分突出工业主导作用,皖南烟叶公司与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建设了沪皖现代烟草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鄂皖“黄鹤楼”烟叶高科技示范园、安徽焦甜香科技园等工商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明确科技园“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五大功能定位,先后搭建“项目合作、设备使用、人才培养、成果共享”四大开放式平台,推动工商合作一体化。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原料研究一体化。皖南烟叶公司始终把提质增效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围绕生态、科技、管理、市场四个要素开展科研攻关,先后与工业企业开展20多项焦甜香特色烟叶项目研究,提炼关键技术,制定了皖南焦甜香烟叶系列标准,显著提高了特色烟叶对工业品牌的适用性。
坚持应用为本,推动示范推广一体化。皖南烟叶公司坚持应用为本,加强成果转化,集成提炼了三个层次的技术研发推广模式,第一层次为核心区项目试验研究,采取工商研农合作研发模式;第二层次为示范区集成优化示范,采取农技服务模式;第三层次为基地单元辐射推广,采取全程管服模式,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推广。
创新永不停歇。聚焦“特色彰显、质量安全、生态维护、现代装备、‘互联网+’、精益管理”六大重点研究领域,一批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项目成果成为科技星空下的璀璨群星。
在烤烟品种选育上实现新突破。除种植“云烟87”“云烟97”品种外,皖南烟叶公司还试验种植了33个新品种。其中,优质烤烟品种“中川208”推广种植1150亩。皖南烟区成为行业烟草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之一。他们联合中国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育成的“中烟207”烤烟品种,通过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加强品种筛选与良法配套研究推广,为彰显特色烟叶风格提供技术支撑。
皖南烟叶公司在烟叶特色彰显及工业可用性提升方面实现新突破,研究集成了营养调控、优化结构、三次采收、“自动加煤设备+八点式精准烘烤工艺”等技术,构建了彰显皖南烟叶特色、提高皖南烟叶工业可用性的综合技术体系。
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之一。围绕信息化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皖南烟叶公司探索构建烟叶信息化管理体系,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领跑”农业现代化。
“结合烟叶生产种植布局及高标准基本烟田规划,我们为27万余亩烟田绘制了电子鱼鳞图。”皖南烟叶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薛琳打开数据服务中心烟田电子鱼鳞图,向记者介绍道,“电子地图上标注有农户姓名、面积、前茬作物以及田块所在位置等信息,而且我们的地图会根据农户的种烟面积、轮作等实际情况每年更新一次,形成‘一年一张图’。”通过烟田电子地图,可以精确掌握基本烟田的空间分布。为保障和加强生产技术落实,皖南烟叶公司技术中心围绕烟叶生产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了烟叶生产14个关键环节的100项技术标准。
“我们将劳务和技术进行打包,形成专业化服务产品,烟农根据需求线上购买服务产品,服务部根据订单组织实施服务。截至目前,我们累计开发25项专业化服务产品,实现大棚育苗、烟叶分级、蒸汽回潮等100%专业化服务。今年以来,我们已开展服务2051次。”薛琳说。
同时,为了进一步保障各项生产技术标准的落实率,皖南烟叶公司专门组建了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绩效评估小组和机关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组长的11个追踪组,分环节对照100项技术标准对7个烟站的1154户烟农实施对标追踪考核。
瞄准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皖南烟叶公司自主创新取得重大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创新奖二等奖3项,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局(公司)创新成果奖4项。2019年结题科技项目推广应用情况自查结果显示,75%的重点项目创新成果在皖南烟区实现了推广应用,比如近两年在皖南烟区示范推广的“分区精准施肥”“中温中湿精细烘烤”“蒸汽规模化回潮”等技术创新成果,仅在试点推广阶段,每年就为烟农降本增效近2000万元。
科技助力提质增效
小到镶嵌在烟叶分级带和分级手环中的纽扣式电子标签、成件烟包上的二维码标签,大到温湿度可控的自动增湿回潮房、烟叶自动化收购线等,这些都是皖南烟叶公司在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创新等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走进南陵烟站收购场,处处可见新科技。记者跟随技术人员走进增湿回潮房,其内部构造类似烤房,同样是安装有两层可拆卸的挂烟梁。这种增湿回潮房有14座,每座底部都有一条管道,管道连接到不远处的平房里。平房里有燃气蒸汽发生器,墙面醒目的位置张贴着安全操作规程。自动增湿回潮房是皖南烟叶公司2020年开展回潮仓储标准技术研究的成果,主要功能是防止秋冬季节烟叶干燥破损,能有效实现初烤烟回潮仓储技术标准化,提升烟叶质量。
在提纯扫码称重区,只见分级组组长提着捆好的烟叶来到提纯台,先把右手的分级手环对准读写器,电子屏幕上就显示出种植主体、分级师、巡检员、等级及重量等信息。相关工作人员确认后,扫描烟捆上不同颜色的分级带,开始称重,系统自动生成数据。称好的烟叶堆放到归类区,等待烟农最终确认。分级手环和分级带中的纽扣电子标签,关联着分级师和烟叶等级的信息,如同烟叶的“身份证”。
“今年皖南烟叶公司在郎溪烟站、南陵烟站、黄山烟站、芜湖烟站推行集中分级收购模式。我们设置不同颜色的分级带,里面都有电子标签,以颜色区分烟叶等级;分级师配备具有电子标签的分级手环,在提纯台读取分级小组信息,自动关联分级点、巡检员和种植主体等信息。电子秤对烟叶进行称重,并把称重数据发送到智能称重控制台,实现数据集成,分级服务费由系统自动生成。简单地说,这就像超市自助收银一样,扫码付款后系统会自动打印出购物小票。”南陵烟站站长鲁先林介绍道。
利用物联网技术,皖南烟叶公司通过安装电子秤、双面屏等设备,探索电子标签在烟叶分级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实现了分级数据实时采集、统计分析及质量预警等功能,提升了烟叶分级信息化管理水平。
集中分级收购模式还实现了烟叶收购的流程再造。
“去年我来售烟,要先在弋江镇分级点分级打包成件,贴上二维码标签。成件后,再由专业化运输队将烟包托运到烟站,通过自动化收购线依次进入工商验级区、过磅区,完成等级、重量确认。如今,南陵烟站实现集中分级收购,烟叶验收称重后打包成件进入仓库,全过程我都能从烟站的观察窗看到。这样不但省去我们烟农多头奔走的辛劳,还减少了烟叶运损,保障了收入,让我更加放心。”对集中分级收购模式,叶青赞不绝口。
培养人才打牢塔基
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按照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总体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皖南烟叶公司技术中心被改制为公司二级机构,下设烟叶技术研究室、烟草农机研究室、质量检测研究室、烟叶生产标准研究室和烟用香原料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围绕烟叶产业链,理顺了技术研发、农机改进、成果转化、标准宣贯等环节一体化运行的创新链。
皖南烟叶公司技术中心制定科技创新规划,持续强化创新管理,明确创新重点领域和主要目标;制修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规范科技创新管理;出台《科技创新激励办法》,设置科技进步奖、创新成果奖等7类创新奖项,激发技术人员创新活力。技术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行业级烟叶生产技术中心”、烟草行业“十三五”先进创新集体、宣城市直机关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局(公司)标准化党支部等荣誉。
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技术中心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常态化组织员工开展交流研讨,并有针对性地结合主题实践活动加以深化,依托试验园区、烟叶示范田等载体,强化业务实践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学习教育和推动工作相结合。将学习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广泛收集烟站及烟农生产管理中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集体会诊等方式,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做到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如果把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力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广大员工的创造力就是金字塔的塔基,是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和基础。”皖南烟叶公司副总经理周强说。
为营造创新氛围,解决生产经营难题,今年年初,皖南烟叶公司自上而下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技术、管理和模式等方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征集各类问题152个,经过系统分析、筛选、合并,设立了创新课题库,库内项目105项,其中模式改进类19项、生产技术30项、综合管理类56项。课题库涵盖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党群管理、规范管理、纪检监察、技术研究、企业管理、人事管理、生产收购、信息网络、烟基管理、烟农服务、烟叶经营13个方面。皖南烟叶公司明确了课题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及研究方式,研究制定了《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精益改善项目管理办法》《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群众创新工作流程,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群众创新效果。
皖南烟叶公司在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创业精神为灵魂的“创”文化体系,“以创新求发展”的价值观已经成为全体皖南烟叶人的思想和行为自觉。
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科技创新为烟农增收插上翅膀。在科技引领烟农增收模式引领下,皖南烟叶公司充分利用烟基设施和基本烟田,积极发展非烟特色产业。
2017年5月,宣城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局(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三方签订协议,在宣州区共建总面积达到7.2万亩的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聚合技术、资金、土地、人才、劳务等生产要素,建立政企研学农“五位一体、共建共享”合作机制。这是烟农增收的政策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和价值高地,也是皖南烟叶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
该项目启动以来,皖南烟叶公司主动沟通、积极协调,陆续引入多家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入园开展合作创新,形成发展合力。
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现代农业理念的落地,为科创园带来了发展的汩汩活力,拓宽了科技引领烟农增收的渠道。
深化产品开发,是科创园的重要着力点。皖南烟叶公司按照“一挖、二引、三提升”的思路,与入园科研机构共同组建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品种选育、功能食品研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项目研究。
烟稻轮作是皖南烟区主要的轮作模式。烟农手中的土地一半种植烟叶,一半种植水稻,实行隔年水旱轮作。为了解决土壤健康问题,实现烟叶可持续发展,皖南烟叶公司成立烟农服务中心,调配人员专业从事水稻新技术研发与烟农栽培水稻指导服务工作。在指导辖区烟农专业合作社持续推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他们积极拓展专业化服务范围,初步引导当地合作社加强烟叶育苗设备综合利用,组织开展叠盘暗化催芽、机械插秧、无人机飞防等服务。此外,皖南烟叶公司搭建了一套皖南烟叶及水稻生产“统一土地流转、统一种植、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经营、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全程管服体系,并开发了覆盖烟叶生产全部环节和水稻部分环节的20余项服务产品,以“技术劳务”服务方式,在烟稻种植区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了皖南烟叶、水稻生产管理系统化。
2021年,皖南烟叶公司烟农服务中心通过引进改造轨道车运出秧苗物资降低劳动强度、应用简易喷淋设备实现水肥一体化,帮助烟农增加经济效益,今年已开展水稻育插秧服务共计13980.68亩。
针对烟农自有特色产业存在的“散、小”以及产品转化率不高等问题,皖南烟叶公司按照一个基层烟站试点建设一个产业综合体的目标,围绕“产业组合好、设施配套好、市场销售好、烟农受益好”的要求,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共同制定产业综合体建设方案,结合“一户一规”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系统谋划,制定产业综合体建设规划,分年度稳步实施,初步规划形成“烟+稻”“烟+粮油”“烟+蔬菜”“烟+经果林”“烟+养殖业”五大类产业组合。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贯彻落实市场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工商融合创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烟农收益,加快推进烟叶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皖南烟叶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皖南烟叶公司总经理徐海清说。
芜湖烟站工作人员使用电子秤对烟叶称重。
皖南烟叶公司不断加强烟水、烟路、烤房、育苗工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烟农生产效益。图为宣城市宣州区文昌镇贾公村育苗工场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