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队已经分好了,你们先干着""过完磅了""正在开发票,马上回去"......2021年10月22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烟站里,烟农宋金龙一边守着烟叶交售,一边"遥控"着烟田里的采收。
"好不容易出太阳,我得感谢烟站帮我省出这半个小时,现在的时间真是比金子更重要。"宋金龙开上小车,一溜烟儿就往田间赶。罗岭烟站站长张金武目送他离开,"我们现在是'约时定点、轮流交售',金龙做事麻利,他都出去了,下个人才刚到。"
在这个全市烟叶收购量最大的烟站里,上午辰光正好,却一派安静从容的景象,完全没有预想中川流不息、人流如织的热闹。
45岁的宋金龙自称"农三代":"罗岭是丘陵地形,光照好,适合种植烟叶,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种烟。十里八村的人也种烟,乡里一万多人口,烟叶面积超过一万亩。"在儿时的他看来,父辈们种植烟叶是无奈之举,"家里人多,全种粮食实在顾不住。那时候种、采、炕都是技术活儿,投入大、收益也不见得高"。因此,成年后的宋金龙选择了离开,到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未来。
在外挣了钱的宋金龙,从未忘记家乡的烟叶。随着一系列助农政策相继落地,他决定返回家乡。2019年,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他回到罗岭乡元子村,开始了自己种烟的"进阶之路"。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先小规模种植稳扎稳打,摸清门道、掌握技术,在提高烟叶等级纯度的基础上合理扩大面积,进一步增加收益。
第一年18亩,第二年40亩,第三年50亩。"今年夏秋雨水多,我能稳赚不赔。"看到宋金龙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农二代"甚至"农三代"陆续返回家乡。2019年返乡的王乐乐,如今烟叶种植面积已有20多亩,2020年返乡的何同治、沙海锋,种植面积也将近40亩......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烟叶接力棒",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秋风徐来,乡间的景色越来越美。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罗岭将在做稳烟叶等产业的基础上,朝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的方向继续发力。"发展环境越来越好,除了种烟,我还准备搞点民宿、农家乐等副业。谁都知道,洛宁春天的烟田美如画。"宋金龙说,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他相信,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