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行凹垄栽培是一种新型烟草种植模式,即利用起垄机一次起两垄,两垄之间的深度低于垄体两侧深度,在两垄之间形成一个“凹面”,也就是“凹垄”。技术要求上宽行垄距130厘米,窄行垄距110厘米。宽行通风光照好,有边行效应,有利于减氮增密,培育“中棵烟”长相。窄行促进烟株竞争性生长,提高均质化生产水平。
今年8月份,受台风“烟花”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卷了整个山东临沂蒙阴县域。狂风、暴雨齐至,一个半小时集中降雨60余毫米,到处一片汪洋。雨停后,蒙阴县局(分公司)垛庄烟站技术员娄燕峰驾车赶往三山店优质烟叶示范园区查看受灾情况。此时路面全是积水,地势低洼的地方,积水几乎没过车轮。娄燕峰小心翼翼地行驶在路上,看到路两边的玉米匍匐在地,大片的杨树被拦腰折断,娄燕峰心里不禁一阵阵发凉。
历经1小时,好不容易到了园区,看到300多亩烟叶大部分都好端端站立在烟田里,娄燕峰悬了一路的心才慢慢放下来。烟农卞开全披着雨衣走过来:“小娄呀,多亏咱起的是双行凹垄,你看看,雨水都顺着凹垄流走了,既防涝又抗倒伏,真是省心啊!”刚看完暴风雨后仍顽强站立的烟株,卞开全心里满是庆幸和欣慰。“这就是咱双行凹垄的好处,天旱收集雨水能保墒,雨季迅速排水能防涝。”娄燕峰说完,指导园区几户烟农清理了地头的排水沟,又叮嘱烟农做好雨后病虫害防治,制到天黑才离开烟田。
几年前,蒙阴烟区垄体以单行垄为主。在实际生产中,他们发现一些问题:从气候条件看,十年九旱,水源不足,一到旱季,烤烟与其他作物争水的矛盾非常突出;从土壤类型看,沙土地较多,肥料易流失、利用率低,水肥分布不平衡;从技术落实方面看,烟农对于“三项技术”之一的“减氮增密”落实不到位。多种因素导致烟叶生产投入大,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不高,烟叶质量不稳定等。为解决上述问题,2018年,蒙阴县局(分公司)成立科研攻关小组,立足实际对烤烟栽培方式进行研发。
“我们最初研究双行凹垄,是受烟薯间作的启发。当时采取‘两垄烤烟+两垄红薯’的间作法,由于视觉效果上烟垄空间较大,烟农下意识就会增加植烟密度,亩栽烟1100株以上,以减少土地浪费。经实践证明,烟田长势好、效益高。而纯作烟田,受传统习惯影响,烟农一亩地移栽1000株左右。所以,我们利用相同原理,研发双行凹垄,宽行垄距130厘米,垄体饱满、面积较大,让烟农产生浪费土地的错觉,加上技术员的引导,植烟密度就能轻松提上来,亩栽烟1200~1250株没问题。”科研攻关小组组长温亮说。
起垄模式确定下来,机械配套就提上了日程。2017年年底,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蒙阴县局(分公司)与蒙阴县联众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合作,对起垄机械进行了联合研发。经过不断地试验验证、改造提升,他们逐步攻克了机械动力不足、起垄高度不够、垄体不饱满、起垄不直等难题,直到研发出第四代机械,才达到理想效果。“腊月二十八那天,我们在耕耙了无数遍的试验田上成功起出了标准的双行凹垄,那一刻的心情,简直比过年还高兴。”回想起设备研发成功的场景,蒙阴县局(分公司)烟叶科长刘士峰感慨地说。
紧接着,攻关小组自主设计了双行凹垄配套地膜,宽度250厘米,一次性覆盖两行,采用黑白配色,烟垄正上方有20厘米宽的白色膜,其余部分是黑色膜,两垄之间纵向每隔50厘米设一个集水孔。黑地膜吸热保墒,促进烟苗早发快长,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用量50%,无需进行中耕除草,省工省力。同时,针对人工覆膜操作困难的现状,攻关小组先后研制了两代双行凹垄覆膜喷药一体机,第二代较常规双垄覆膜效率提升2倍以上;针对肥料易流失、利用率低的问题,他们配套研制微喷灌设备,一条微喷管覆盖四垄,旺长期喷灌3小时,即可满足烟株生长需求,节水30%以上。
2018年,蒙阴烟区推广双行凹垄栽培模式6000余亩。2019年达到11000亩,占总烟田面积的82%,并在临沂烟区推广。2020年,双行凹垄栽培模式在全省推广。从推广情况来看,采取双行凹垄栽培模式的烟田,每亩可减少0.5公斤的氮素使用量,“中棵烟”长相明显,烟田叶斑类病害减轻,烟叶落黄成度好且耐熟性好,亩产值较普通烟田增加257元左右,上等烟比例提高约5.2个百分点,亩均用工减少2个,节省费用成本约200元,减工降本、提质增效显著,受到广大烟农的认可。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