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烟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各烟叶产区持续促进产业融合,高标准打造产业综合体试点,积极推动“烟叶+多元产业”发展,抓实产业综合体建设,构建起“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的长效发展机制,助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面,让我们看一看行业部分单位在建好烟区产业综合体、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做法。
云南省局(公司)
构建烟区发展新格局
云南弥勒市虹溪镇村民利用烟田休耕期在烟田种植秋冬季小瓜,助农增收成效明显。罗宏伟摄
2020年,云南省17个烟区产业综合体被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经综合评价,6家产业综合体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全国前20名。其中,红河弥勒虹溪、文山砚山木瓜铺、大理湾桥、昆明石林西街口4个产业综合体进入全国前5名。
云南省局(公司)高度重视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探索构建以烟为主、优势互补,创新模式、稳定烟农,转型升级、做强主业,烟农增收、产业振兴的烟区发展新格局,驱动云南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驶上快车道。
下功夫稳固烟叶主体地位
云南烟草商业系统在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时,把打造高端特色烟叶示范区作为首要任务。
落实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全面构建烟叶和多元产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新能源烘烤、采烤一体化、水肥一体化等重点技术得到较好应用。
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多数烟区产业综合体移栽前机械一体化作业率达到100%,开展烟叶生产从育苗、整地到采收、仓储、调拨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研发及示范。
丰富精益化管理手段。建设农机作业远程监测、水肥一体化、智能烘烤系统等,实现综合体内烟叶和非烟产业生产管理全程精准管控。积极探索烟叶数字化转型,推动烟叶全要素、全业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多元化规划烟区产业体系
云南烟草商业系统始终遵循“围绕烟叶建产业,建好产业促烟叶”的基本方针,立足全省烟区优质土地资源、烟基设施资源和特色生态资源,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
建好延伸产业。立足主业有需求、利润有保障、市场有空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引导烟区产业综合体所在区域发展生物质燃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废旧地膜再利用三类产业,强化烟叶主业“黏性”,支持烟叶高质量发展。
做好烟后产业。各烟叶产区积极探索,引导烟农种植豆类、甜脆玉米等产值较高且能保育土壤的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
引入轮作产业。积极引入能与烟叶轮作相适应的、互补高效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产前控种质、产中控标准、产后控渠道,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
拓思路创新组织经营模式
全省17个综合体初步形成了村组、农业公司、合作社三种集约经营管理模式,不同程度保障了烟农利益、稳定了烟农收入。
村组集约经营管理模式。以曲靖马鸣新楼房村为代表的7个综合体以村级行政组织为主体流转土地,统一规划产业、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对接市场,形成“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产联利模式。新楼房综合体建立运营机制,统一流转土地,烟农获得土地保障金、分红、每月务工收入和超额奖励。
农业公司集约经营模式。红河、玉溪两家农业公司承担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任务,建立“烟草企业+合作社+烟农”的核心烟区发展新模式。当地合作社引导烟农转型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烟农合作社集约经营模式。大理湾桥等7个综合体以合作社为主体,统一流转土地,实行“烟叶种植在户、服务在社”“非烟种植在户、经营在社”的模式,既保证了核心烟区烟叶种植,又稳定了烟农队伍。
在云南,各烟区烟田综合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总体效益大大提升,烟田综合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烟区产业综合体重新调整和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产业集中规模化种植、劳动力集约化利用,促进烟农增收水平整体提升。
四川省局(公司)
主业稳收 辅业增收
四川凉山会理县南阁镇烟区产业综合体积极发展多元化产业,带动附近村民就业,打造烟农增收产业链。本报记者 冯俊霞摄
2020年,四川省局(公司)稳步推进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坚持“以烟为主”,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将促进烟农增收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局,持续巩固“主业稳收、辅业增收、扶贫助收”的烟农增收格局,全省4个试点全部被国家局评为优秀产业综合体试点。
综合体运作模式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村社带动、行业推动”的建设思路,把烟区产业综合体打造成为稳定烟区、稳定烟农的样板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配套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职业烟农,积极扶持家庭农场。支持引导烟农专业合作社挖掘本地资源特色,围绕烟叶延伸产业链,开展多元产业产地直销,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土地集中经营成效明显。一是核心烟区试点。把自然气候条件最优、烟叶风格特色最显、工业原料需求最旺的区域作为综合体试点区域。二是土地集中连片。利用村委会或合作社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用好用活土地经营权。三是烟田宜机化程度高。各试点开展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确保大中型机械作业条件。
“烟叶+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坚持稳定烟叶主业。始终把做强主业作为综合体建设的首要任务,落实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升烟叶质量,提高烟农种烟效益。二是科学优化产业组合。因地制宜选择“烟+水稻”“烟+蔬菜”等非烟产业,采取烟叶生产轮作、设施共用等方式,以销定产发展多元产业。三是稳步推进产业融合。重点围绕烟叶生产,提高烟田复种指数,拓展生物质燃料生产、农业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等配套项目,以烟叶生产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依托行业或合作社注册了“大凉山”“土鲜森”“迷陽果韵”等非烟品牌,并统一管理,坚持订单生产,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打通市场销路,确保烟农收益稳定。
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一是综合产值效益明显。综合体试点建设大大提升了烟农的收入水平。二是设施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利用闲置育苗棚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药材等高价值作物的种植,建立了成熟的育苗设施综合利用体系。三是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
下一步,四川烟区将继续坚持做强烟叶主业,重点围绕烟叶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多元化项目,积极探索特色订单农业,固化“烟叶+N”组合,优先选择与烟叶互补的成熟产业,切实提升烟农综合收益。同时,着力实施产品提质,促进辅业转型发展。
贵州毕节市局(公司)
着力打好“组合拳”
毕节威宁县龙街烟叶站烟田。吉昊供图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贵州第一大烟区。2020年,毕节市局(公司)聚焦“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总体目标,以烟叶生产为主导、以集聚资源要素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支撑、以多方共赢为目标,开展5个烟叶产业综合体的探索与实践,助推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乡村振兴。
着力打好“烟叶+N”组合拳
围绕综合体建设要求,毕节市局(公司)集聚资源要素,优化组织方式,着力打好“烟叶+N”组合拳,打造富民工程。
完善机制、集聚土地。结合5个综合体实际,全面盘活存量资源,由镇村两级牵头,搭建以村集体合作社为核心载体的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流转的土地统一由村集体合作社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区域化原则合理划分为烤烟种植区、轮作区、特色蔬菜种植区以及相关产业种植区。村集体合作社对土地入股的社员实行保底分红,合作社经营产生盈余后二次分红。
创新组织、高效运行。探索“烟草+合作社+烟农”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烟农转化为经营主体或产业工人。其中,烤烟种植由合作社转包给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配套产业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烟农开展生产经营。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烟农合作社”的方式,不断强化烟农合作社在专业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共同培育产业工人队伍。2020年,5个综合体共培育种植专业户115个、家庭农场9个、种植型合作社2个、产业工人665人,全面稳定了烟叶种植主体。
产业融合,提升价值。做强烟叶主业,做优产业配套,做实两个循环产业,实现烟区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全面推行定制化生产、精益化管理,主攻烟叶生产重点技术落实到位,确保专业化服务全覆盖,强力推进绿色生产,打造优质特色烟叶,实现烟叶产值最大化。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做好产业配套,由村集体合作社衔接订单,结合烟区实际,因地制宜抓好烟地轮作、套作、接茬种植及设施综合利用等工作。三是紧扣烟叶生产需要,做实生物质燃料、有机肥产业,助力产业循环发展。
完善设施,夯实基础。按照完善提升原则,整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综合体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推动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土地流转平台化。以村集体合作社为土地流转平台,健全和完善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机制。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配套、统一经营,实现烟区稳定、产业发展、多方共赢。
设施利用高效化。在综合体内,充分发挥高标准烟田、烟区道路、烟田水利、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等基础设施作用,实现综合体内机械作业率80%以上,清洁能源烘烤100%,设施综合利用率85%以上。
产业融合多元化。在确保烟叶稳固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配套种植、加工和循环产业,按照“原料供给—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原料供应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发展体系,聚力发展全产业链多元发展产业体系。
产品开发订单化。依托毕节高山冷凉蔬菜品牌效应,综合体配套的特色蔬菜均通过地方政府平台与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的经销商签订市场订单,实现定制生产、定向销售;生物质颗粒及有机肥两个循环产业按照烟叶生产需求组织生产。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