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建才眼中,这些结构各异的烤房设备是发家致富的好帮手。邓楚瑜摄
大年初七,年味甚浓。一大早,陈建才在自家店铺门口抖开了一大卷红火的鞭炮。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后,陈建才一边推开店铺的卷帘门,嘴里一边念念有词:开门大吉大利,牛年红红火火……
开门应景。2个小时后,陈建才的店铺迎来了几位顾客,一番了解后,订购了2套设备,“2万元的货款现金支付,可美了!”
46岁的陈建才,家住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阳镇小塘村委会采花山村,种植烤烟已有20多个年头。
下地能干活,开店会赚钱,如今一身本事的陈建才,早些年前的生活可不咋样。
“养着几头猪,种了20来亩玉米,一家7口人年收入不过2000多元。”陈建才回忆道,此前苦于没有好路子,父母辛苦几十年,千把块都没攒够,杂粮饭全家一直吃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1996年,陈建才“嫁”给了同村的黄永仙,成了黄家的上门女婿。黄永仙家的院子不仅有细土夯成的围墙,而且住的是土坯墙瓦房,“树大好乘凉。”陈建才笑道。
虽说妻子家的条件比自家好,但在这个穷了几代人的小山村,小两口的日子依然过得艰难。
结婚那年,陈建才和妻子在当地烟草部门技术员的一番工作下,大着胆子种下了5亩烤烟,有了1万多元的收入。第二年烤烟交售结束后,陈建才花了1.1万元买了一辆小型拖拉机,这让他对过上好日子充满了信心。
过日子光有信心还不够,还得有底气。
2008年,当地烟草部门到村里推广先进的卧式密集式烤房。这让苦于老式烤房过高的烘烤损失率的陈建才眼前一亮,“打个比方,100元的鲜烟叶用老式烤房烘烤,拿到手只有60多元。而用卧式烤房烘烤,损失只有不到7元。”
卧式密集式烤房的烘烤容量是老式烤房的4倍以上,烘烤样板房建起来后,看热闹的多过真心接受的,一些人还在一旁说着风凉话:“装这么多烟,有个闪失你们不哭才怪。”
陈建才不信这个邪,和村里另外3家合建了一座烤房。结果不出所料,一炉烟烤下来,烘烤损失降低至少3000元,“建烤房我们只出了少部分钱,大头是烟草部门的补贴,这么好的事,上哪儿找。”
为确保不出闪失,当地烟草部门技术员到村里推广卧式密集式烤房时,要求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员也跟着驻村指导,好学的陈建才一有时间就向他们请教,一来二去,不仅掌握了操作方法,还学到了处理一些简单故障的技术。
烤烟烘烤阶段约3个月,设备生产厂家的技术员从始而终驻村指导不现实。为了确保村里卧式密集式烤房的正常运转,具备一定实操技能的陈建才被设备生产厂家聘为维护员,“最多的时候,我一个人负责几十个村、600多座烤房设备的维护工作。”
“一出问题,必须在2小时内处理。”2013年9月一天凌晨2点多,一户烟农的烤房设备出现了故障。睡眼朦胧的陈建才被电话叫醒后,冒着大雨骑摩托走了5公里多山路赶到现场处理故障,保住了这炉价值数万元的烟叶,“虽然全身上下没一处是干的,但心里很高兴。”
烤房设备维护员是苦差事,陈建才完全可以推掉,但他却选择了坚持,“乡亲们辛苦一年,就指望把烟烤好,会在手上的活计,不能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几年下来,陈建才维护烤房的技术愈发娴熟,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烤房医生”。
卧式密集式烤房让陈建才受益匪浅,在为烤房“治病”的同时,他当起了义务宣传员,积极动员新烟农及那些还在持摇摆态度的烟农尽快入手。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2013年,陈建才与别人搭伙开了一间专卖卧式密集式烤房烘烤设备及配件的店铺。2015年,单干后的陈建才申报注册了一家公司,一门心思经营。
“好东西就要推广,让大家多些实惠。”如今,陈建才的业务范围覆盖全省4个地州,以优质的服务为上千户烟农解决了烘烤设备的燃眉之急。
2020年,陈建才家里种了28亩烤烟,收入15万多余元,连同开公司赚的钱,全家收入超过了30万,小日子过得滋润。
生意做大了,但陈建才的头脑没有发热。“种烤烟是根本,是起家之道,任何时候都不能丟。”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