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控烟工作组举办的“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健康共赢”讨论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分享了烟草的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专家围绕推动全面无烟立法进程,在城市评比中增加控烟指标,设置无烟景区、学校,提高香烟征税等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
“环境保护协同控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与健康共赢”讨论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发布的数据,每生产一支卷烟要消耗约3.7升水,3.5克石油,并释放约14克二氧化碳。烟草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8400万吨二氧化碳。全球每年约有6亿棵树因种植烟草被砍伐。在发展中国家,高达1.7%的森林面积因烟草而丧失。
“烟草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以及垃圾处理环节,都会对环境造成威胁。”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表示,从种植环节来看,烟草植物需要吸收更多的氮、磷、钾,会更快耗尽土壤肥力,对土壤的侵蚀随之加剧,影响其他植物、粮食作物的生长。另外,烟草种植需要大量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品对水源和土壤都会造成污染。烟草种植也会导致森林被砍伐,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烟草带来的垃圾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烟草的全生命周期每年会产生2500万吨左右的废料,约4.5万亿支卷烟会被丢弃在环境中,一根烟头大约需要10年才能分解。
生态环境部有关专家介绍,目前,烟草过滤嘴的使用已成常态。由于过滤嘴的主要成分是醋酸纤维素,在自然环境下难以实现降解,且容易被海洋生物和鸟类误食,对环境影响很大。另外,卷烟的塑料外包装也会对海洋和土壤造成污染。
烟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均存在危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施控烟?对此,生态环境部有关专家表示,在法律层面上,应继续推动全面无烟立法进程。“近年来,我国地方城市控烟立法已取得一定成效,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部分城市已出台全面无烟立法,但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控烟立法,这也可以成为我们日后的努力方向”。此外,专家建议推动多项单行法(如《铁路法》)中加入控烟相关内容,比如增加对整段铁路以及车厢内控烟的制度建议。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刘泽军建议,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创建中适当增加控烟指标。此举有利于从城市层面形成控烟氛围,对控烟起到推动作用。具体来看,可以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要降低到20%”等目标纳入到此类城市评价标准中。“我注意到新版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为控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该标准有九个方面都涉及对无烟环境的建设。新版标准不仅有控烟指标,且控烟指标占到高比重,这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刘泽军说。